“過去,泰興有兩張叫響全國的名片,一是化妝品之鄉,二是減速機之鄉。如今,前者早沒了,后者可不能再步后塵!”
提起這一話題,長期分管工業的泰興市委副書記孫云端起茶杯,又重重放下,身子前傾,十分鄭重地對記者說:“你們認識人多,請你們幫個忙,為感冒發燒的減速機產業找個良醫!”
他誠懇地說,減速機只是機械行業一個小門類,研究者本來就少,而熟悉了解泰興減速機產業變遷興衰的經濟學者更是鳳毛麟角。過去,也找過一些專家咨詢,也開出來一些“藥方”,可大多是宏觀性的“常規藥”,看似有用卻無效。“現在,就想找專科醫生,把泰興減速機身上的毛病斷出來,對癥下藥。”
這是9月初采訪時的一個插曲。回寧后,記者便把尋訪“專科醫生”的第一站選在省社科院,這里資深學者多。從經濟研究所、財貿研究所、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一路打聽下去,最后,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田伯平一句提醒:“去問問退休的鐘永一研究員。”
撥通鐘家電話,說明意圖,鐘老師穩穩答道:“等我翻翻老資料,問問新情況,給你拉個提綱。”
10月上旬,記者將尋訪第二站放在南京大學。從商學院的領導問到產業經濟學系、國際經濟貿易系的主任,最后,有人推薦找經濟系副主任葛揚試試。見到葛教授,記者先對“暗號”——“泰興、泰興”?“減速機之星唄。”他隨口接上20年前風靡全國的央視廣告詞。
“創新能力不足,讓泰興減速機始終在產業低端徘徊。”他打開電腦,細細分析說,這些年,隨著外企“攻城掠地”,“泰減”的產品和市場優勢風光不再。像天津的德國SEW減速機廠,只用10年時間,就做成年銷售40億的全國冠軍,相當于泰興300家企業年銷售總和,并且每天都有新產品面世。可“泰減”呢?大路貨,20年產品一貫制,老產品還指望賣大價錢?
南京工業大學應該是機械業的“娘家人”。10月底,記者滿懷信心來到該校尋訪,可問遍老師,也無“知情人”。一周后,記者突然接到該校經濟系副主任吳俊的電話,“我上周出差了。去年,我曾帶學生在泰興做過專門調查。泰減自我重塑和尋求突破的方向在一個新字,即定位中檔,瞄準新興產業,推出新產品、開發新工藝,在細分市場中形成新的技術壟斷、品牌壟斷和規模壟斷……”
前幾天,記者收到鐘永一老師題為《把“土豆堆”做成產業群》的電子郵件。文中說,泰興市300家減速機零配件和整機生產企業中,只有72家具有整機生產能力。其中,年銷售1億到10億的3家,過5000萬元的1家,2000到3000萬元的3家,其余65家均為年銷售1000萬元以下的“小兒科”。
鐘永一分析說,這些企業雖在同一地域集中生產,但前后產業鏈缺少關聯度,就像雜亂無章的“土豆堆”,而不是充滿競爭力的產業群。后果有三:一是產品同質化,導致同業惡性競爭;二是產業鏈短而脆弱,極易受上游供應商如原材料、下游采購商訂單的雙重擠壓“瞬間崩潰”;三是企業結構親緣化,改革創新動力不足,小富即滿。下一步,應把分散的企業群體,提升為品牌集聚產業;把單向的空間集群,提升為價值鏈延伸增殖的產業集聚。
記者忙將3位學者的“良方”通報孫云,他連聲說:“太好了,馬上邀請他們到泰興會診。”放下電話,記者自忖: 一個產業集群的成長受制于多種因素。我們無法預測泰興減速機的“土豆堆”何時變成“黃金產業群”,但泰興人自警自醒的反思精神,面對危機自立自強的態度,卻令人欽佩,也給人啟示。(桂躍峰)
桂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