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跨越又一年
——新疆檢驗檢疫局2011年服務新疆跨越式發展紀實
本報記者 葉志輝 彭敬信 魏 寧 文/圖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關鍵一年。新疆檢驗檢疫局在國家質檢總局黨組和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的任務部署,著眼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認真落實“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的十二字方針,堅持更新觀念,變革創新,在健全檢驗監管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中努力提升把關服務能力,讓祖國的西大門更安全,讓質量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前右三)在新疆檢驗檢疫局亞歐博覽會現場實驗室了解工作情況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楊剛(前左二)來疆考察時察看吐爾尕特檢驗檢疫局伊爾克什坦辦事處建設用地規劃圖
質量安全奠基跨越式發展
內外交困防脊灰。2010年,與新疆接壤的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共發生脊灰病例476例;2011年,與新疆接壤的巴基斯坦發生本地脊灰流行;自2011年8月26日新疆首次通報了和田地區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確診病例以來,截至12月31日,新疆共報告脊灰確診病例18例。面對內外交困的脊灰疫情形勢,新疆檢驗檢疫局嚴密部署十項防控措施,加強口岸醫學巡查,強化疫苗、采樣工作,落實聯防聯控工作,加強了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口岸現場處置能力,完善疫苗冷鏈設施,進一步加強了檢測能力建設和督察指導,有效防止了脊灰疫情通過口岸傳入傳出。檢疫重點國家入境人數24000多人,兒童AFP病人數為零。
把口岸質量安全風險降到最低。嚴防周邊國家口蹄疫、禽流感、非洲豬瘟等疫病的傳入,開展口岸鼠疫、霍亂傳染病監測和動植物疫病疫情摸底調查;從源頭排查食品質量安全隱患,加強口岸貨場、餐飲場所的衛生督察,嚴厲打擊倒賣禁止進境食品和逃漏檢行為。2011年,檢出進口不合格廢物原料6批次、257噸,放射性超標貨物5批次;截獲旅/郵檢禁止進境物11770批、有害生物1158批;培訓口岸從業人員1300人次。在“雙打”和打擊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打擊生產“地溝油”等專項整治行動中,對出口商品集散地和口岸地區涉及汽車配件、家用小電器和燈具等商品的425家倉庫和676個食品、農產品企業進行排查,下發書面整改通知93份,提出235條整改意見,對3家企業提出了撤銷備案資格的申請,查處各類違法案件62起,涉案金額達414萬元,對6大類168個品種、貨值約843.5萬元的假冒違劣產品進行了集中銷毀。
出口番茄醬藥殘項目100%合格。生產企業搶購原料為哪般?番茄原料“一女多嫁”、農民哄抬價格該咋整?而原料過剩時期企業壓價吭農又該怎么辦?由此造成的原料把關不嚴、加工產生品質下降的問題如何破解?面對這一困擾幾年的出口番茄制品原料品質和農民利益保障問題,新疆檢驗檢疫局自信地說出了:我能!為規范出口番茄制品源頭管理體系,健全產品追溯體系,確保原料品質,新疆檢驗檢疫局完成了番茄制品原料種植基地同生產企業一一對應的登記工作,核定原料基地面積149.53萬畝,全年共生產番茄醬82.14萬噸。原料種植基地申報登記工作從以往對出口企業的原料基地抽查調研轉變為對所有出口番茄醬生產企業的原料種植基地進行申報登記審核,對出口企業申報的合同地塊重疊部分進行了協調劃分,通過規范條田檔案內容,將番茄種植的詳細信息進行記錄,通過成品的唯一性標識追溯到具體種植戶和地塊。2011年新疆出口番茄醬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檢測結果無一例出現超標,合格率達到了100%。
研究質量問題形成氛圍。就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提出的“12個如何”,進行認真學習領會,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改進了工作方法,突出了抓工作的針對性。積極圍繞“12個如何”組織各級各類人員開展理論研究,重點在質量建設、履職能力、精神狀態、服務發展和產品安全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抓好檢驗檢疫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先后撰寫理論研討文章33篇,局領導帶頭先后在國門時報、質檢內參和新疆日報發表理論研討文章8篇,為提升檢驗檢疫工作質量開了好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史大剛(左二)在新疆檢驗檢疫局調研
新疆檢驗檢疫局局長庫來西(前中)在對口扶貧縣吉木乃縣進行扶貧調研
努力作為推動跨越式發展
以出口引領新疆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牽頭組織有關部門赴山東等地參觀考察示范區建設,召開了由新疆政府主辦的示范區建設工作推介視頻會議,并在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總結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截至目前,國家質檢總局已批準庫爾勒、塔城、伊犁等地3個示范區作為新疆食品農產品出口基地。大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農業標準化認證認可工作,澤普縣10萬畝紅棗林通過考核,成為首批11個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市”之一。大力支持新疆農業現代化發展,在辦理備案時加快舊機電審批流程,特事特辦及時報請總局核準并爭取到總局政策支持;與自治區相關部門共同出臺了《新疆轄區進口舊棉花收獲機管理暫行辦法》,全年檢驗進口棉花收獲機164臺、總貨值2.5萬美元。
保障新疆新型工業化建設。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重點企業的溝通,了解新疆“十二五”期間主要項目投資總體情況,針對新疆在石油、化工等領域引進LNG項目、60萬噸醇氨聯產項目等6個重大項目的成套設備進口,采取預申報登記、裝運前預檢驗、到貨檢驗和監督管理等分級管理模式,從政策和技術層面為引進成套設備做好把關服務,幫助企業做好索賠工作,索賠金額達138萬美元。通過與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建立聯系合作機制,及時掌握當地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新建(續建)項目和19省市對口援疆項目,重點對大企業、大集團項目和列入《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的項目的進展情況做到前期介入,并根據進口成套設備的規模、產品風險等級、收貨單位驗收能力分別采取預申報登記、裝運前預檢驗、到貨檢驗和監督管理等分級管理模式,從政策和技術層面為引進技術設備做好把關、服務。
熱情服務首屆中國-亞歐博覽會。2011年9月1日,首屆“中國-亞歐博覽會”隆重召開。國家質檢總局從政策、硬件設施、人才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保證博覽會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安全高效。國家質檢總局通關業務司于8月份下發了博覽會入境展品檢驗檢疫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博覽會人員和參展商品提供了極大的通關便利。8月下旬國家質檢總局專門派出亞歐博覽會口岸安全工作組來疆檢查指導博覽會服務保障工作。為保證實現快速通關,新疆檢驗檢疫局在12個指定口岸,設置了博覽會檢驗檢疫貨物專用通道、參會人員禮遇通道,實行優先檢驗檢疫,快速通關。對服務博覽會相關人員和代理報檢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在服務中提出了“態度優良、報檢優先、服務優質、快速通關”的“三優一快”服務宗旨,設立了“亞歐博覽會報檢專用窗口”,突破常規,采取了“提前溝通,現場疏導,加急特辦,電話預約”等服務手段,嚴格落實“5+2,7×24小時”等預約服務制度,快速查驗放行。
靠前服務特殊區域發展。積極研究探索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等特殊園區及喀什、霍爾果斯兩個特殊經濟區的檢驗監管措施。國家質檢總局召開《中國-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研討會,完成了《中國-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經過兩年的協調,于2011年8月促成了合作中心中方區域現有六條出入區車輛通道檢驗檢疫、邊檢、海關“三家一桿”閘口驗放管理模式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合作中心車輛通關速度。
新疆檢驗檢疫局黨組書記許繼業(左二)在塔城地區了解外向型設施農業發展情況
2011年6月23日,新疆檢驗檢疫局實驗樓工程開工奠基,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楊剛(前右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前右六)一同見證開工。
固本強基適應跨越式發展
科技興檢增實力。申報2012年度國家質檢總局科研項目39項,申報國家級公益項目3項,申報自治區科研項目1項,與新疆農業大學、俄亥俄州動物疾病診斷中心聯合申報國際合作項目1項。全年參加國家認監委(CNCA)、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和國內外其他權威機構組織的能力驗證40項,結果均為滿意。組織內部完成涉及食品、動物、植物、棉花、鋼材等領域共15類、35項比對試驗。1個科研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個科研項目分別獲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二等獎和三等獎,與廣東檢驗檢疫局合作發明的“一種誘捕器底座”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完成72臺(套)設備接收和安裝、300臺(套)儀器設備計量檢定。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完成出入境陸路通道管理系統的程序改版開發和進口食品標簽管理系統的安裝上線等工作。
借力援疆強基礎。2011年,對口援疆工作全面展開,聲勢浩大。在國家質檢總局的全面領導下,新疆局與21個直屬檢驗檢疫局和中國檢科院簽署項目援疆協議85項、科技援疆73項,涉及干部援疆30人次、人才援疆55人次,現已完成項目援疆80項、科技援疆62項、干部援疆87人次,人才援疆93人次,使新疆口岸一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員素質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檢驗檢疫工作不斷規范。國家質檢總局對新疆檢驗檢疫局實驗樓和伊爾克什坦口岸下遷項目大力支持,特事特辦,其中伊爾克什坦口岸綜合實驗樓項目已于2011年6月份破土動工。國家質檢總局還在預算外向新疆局撥付食品安全檢測專項資金、傳染病監測實驗室專項資金、疫病疫情監測專項資金、機動經費共計2984萬元。新疆局積極與對口援疆單位科研項目合作和標準制(修)訂,部分直屬局援助資金,并為科技人員參與大的科技項目提供了機會;先后組織93人次到援疆單位進行學習培訓,對口援疆單位先后派出87人次來疆交流掛職和指導工作,進行現場講解和方法傳授,有效地提升科技人員創新能力和檢測能力。
創先爭優促發展。扎實開展以“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為主題的創先爭優活動,認真落實“一諾三評”工作,狠抓窗口單位、窗口崗位建設,開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科技創新、“百名黨員進百企”、召開現場觀摩會等活動,建立領導干部工作聯系點61個,推出服務新舉措、開展的便民活動118條(件),召開服務對象座談會20次,接待企業和群眾咨詢16550次,解決企業、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158件。為促進我國資源性產品進口戰略的實施,提前介入新疆大企業進口天然氣與原油項目,主動建立聯系制度,促進項目早投產;通過實地考察和多方調研,設身處地積極幫扶民營企業發展。為解決中方運油車在口岸積壓的問題,促進資源性物資進口,創新了既監管有效又方便企業的檢驗監管新模式,幫助進口企業解決難題。對大型鋼鐵企業進口球團鐵礦及鐵精粉采用了企業考核書面評定、抽批檢驗相結合的檢驗監管模式,簡化了檢驗工作,既監管有效又滿足了用戶對原料的急切需求。創新檢驗監管模式,將企業分類和產品分級的二維管理理念運用到市場采購出口工業品檢驗監管工作中,即將產地局對生產企業的分類情況與新疆局商品風險分級評價結果相結合,確定監管方式積極推動市場采購出口工業商品出口,出口的市場采購備案商品批次和貨物總值同比分別增長了53.99%和56.4%,未被國外通報、索賠過。《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