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不廉,看過年”,這句流傳甚廣的順口溜,客觀地反映了當前質檢系統廉政建設應該注意的問題。新春佳節將至,這就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工作人員春節期間要真正把好廉潔關。
近年來,盡管質檢總局到各級領導機關年年都要重申嚴禁春節期間用公款請客、送禮、大吃大喝的規定。但總有些人我行我素,照請照送不誤,也有些人在“盛情”面前把持不住,甚直敗倒在“年關”之下,使他們所收受的所謂的“年貨”變成了“年禍”。
之所以這種狀況屢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年貨”認識上的誤區。表面上看因為過年了,到家中坐一坐,走訪走訪,拜拜年,給孩子一點“壓歲錢”,賣點“年貨”送上,請吃頓“年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受送者也感到大過節的,吃頓飯、給孩子點壓歲錢無所謂沒必要去爭論。如果太堅持了好象不近人情一樣,半推半就也就收了。心中好象感到平時不能收的東西,一旦披上“年貨”、“年飯”、“壓歲錢”之類的面紗,就合理合情也合法了。二個別領導或機關的同志組織紀律性淡薄。從國內近幾年發生的大額的行賄受賄的案件看,他們之中年關收受的禮金少則萬余元,多則三五萬元。他們平時在教育部屬時也都夸夸其談,但當自己看到行賄者手中的錢物時,往往都是經不住誘惑,把黨性原則紀律統統拋到了腦后。他們眼里此時只有錢物,而沒有組織紀律和法律。直到事發后,才后悔莫及。三是紀律檢查部門監督力度不夠。個別單位或地區的紀律檢查部門,對借年關行賄受賄的行為的檢查監督不夠,認為年關發生的某些行為,屬于人之長情,沒必要那么興師動眾,也沒必要去深究。否則,好象不近情理。
其實,無論年關還是平時,不該收的禮就是不能收,不該赴的宴就是不能赴。如果經不住誘惑,年貨就變成了“年禍”,“歲歲平安”的祝福反而成了莫大的諷刺。(甘信軍)
甘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