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打造“水產航母”
湖北洪湖市成為湖北省首個淡水產品標準化示范市
□ 鄂 站
“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
湖北洪湖市地處江漢平原東南端,全市水域面積860平方公里,可開發水產養殖面積8.04萬公頃,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百湖之市”、“魚米之鄉”的美譽。其中,洪湖是全省第一、全國第七大淡水湖。
洪湖遼闊的水域孕育出豐富的水產資源,到目前為止,洪湖水產養殖面積達6.7萬公頃,年總產量40萬噸,淡水養殖居全國縣(市)第一。
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洪湖人,一直做著水的文章。特別是近年來,在“質量興省、標準先行”主題活動的指導下,洪湖緊緊圍繞“工業興市、重抓水產”的戰略部署,從2008年開始,全力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積極爭創全省淡水產品標準化示范市。示范3年,到2011年11月底,洪湖成功摘取全省第一個“淡水產品標準化示范市”的桂冠,成為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設“三大水產航母”戰略的先鋒隊,其“洪湖漁家”生態魚品牌航母正揚帆起航,駛往祖國的大江南北。
示范3年主要成就概覽:
成立領導小組: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質監、農業、水產等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
建成三大體系:水產標準體系、檢測監督體系、標準推廣體系。
形成六大板塊:戴家場鎮黃鱔網箱標準化養殖板塊、瞿家灣鎮無公害蓮藕標準化種植板塊、黃家口鎮無公害甲魚標準化養殖板塊、濱湖辦事處無公害河蟹標準化養殖板塊、龍口鎮無公害銀鯽標準化養殖板塊、螺山鎮無公害小龍蝦標準化養殖板塊。
制訂標準體系:在收集整理《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等相關養殖技術標準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國制定了黃鱔、河蟹、鱖魚、甲魚4個品種的省級地方標準和25個水產地方標準,制(修)訂企業產品標準、工作標準78個,初步形成了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融養殖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及相關工作標準于一體的標準體系。
創新養殖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首創“蝦稻連作、魚鱉混養、蟹鱖套養”等標準化養殖模式。
呈現八大特色:規模大、模式優(由“大養蟹”到“養大蟹”、由“精養”到“輪養”,形成了“稻蝦輪作”、“魚鱉混養”、“蟹鱖套養”等經典的養殖模式)、環境佳、標準新、板塊亮、產業全、品牌響、效益好。
初現標準格局:生產有標準、產品有標志、質量有檢測、認證有程序、市場有監管。
凸顯品牌效應:培育中國名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各類名牌產品84個。其中1個中國馳名商標(洪湖清水大閘蟹)、1個中國名牌農產品(德炎淡水小龍蝦)、2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湖北名牌產品、4個有機食品、14個綠色食品、59個無公害水產品。
數據反映成效:水產養殖面積達6.7萬公頃,居全國縣市第一。其中,六大板塊標準化養殖、種植面積達3.76萬公頃,比示范前增加了0.95萬公頃;水產品加工能力突破20萬噸,全市水產業產值達到40億元,比示范前增加24.4億元,水產業產值躍居農業總值的80%以上;養殖示范戶人均年收入達7800元,比示范前增收1800元。
龍頭企業代表:德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按照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先后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美國FDA和歐盟EEC衛生注冊、BRC全球食品標準認證和良好農業規范認證,企業已發展為集加工、貿易、物流、科研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地方政府肯定:洪湖市委書記鄒太新說,農業標準化有效提升了洪湖水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今后仍將專班不撤,人員不散,工作不停,緊緊圍繞水產標準化,進一步做好大文章,把示范市建設的經驗向廣度、深度推廣,讓更多具有洪湖特色資源的產品按照標準化模式進行生產,促進洪湖特色水產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實現由水產大市向水產強市的轉變,實現由省級示范市向國家級示范市的升級。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