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波首條兩岸直航化工班輪航線“中化成都”輪停靠鎮海口岸16號化工泊位,鎮海檢驗檢疫人員按照國際航行船舶風險分析體系要求和船舶檢疫相關規定對該輪實施了電訊檢疫。這是鎮海口岸自2009年開展國際航行船舶風險分析體系探索以來,首次運用分析評估結果指定便利化檢疫方式,也是繼2009年新的船舶檢疫監管模式在鎮海口岸上線運行以來,該體系結出的又一碩果。
為規范船舶檢疫監督工作,確保國境口岸衛生安全,防止疫病疫情傳入傳出,同時提高口岸效率,從2009年開始,鎮海辦開始積極探索國際航行船舶風險分析體系建設,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通過建立科學工作流程,依托風險評估,結合信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平均用力,進行有效監管和高效便利服務的新模式探索思路。
根據分階段扎實推進的風險分析體系建設方案,鎮海辦采取“三破三立兩結合”創新性開展對船舶檢疫監管新模式的探索,建立了科學高效、相互監督、科學透明的檢疫流程,破解船舶檢疫計收費難題;并以數據庫為基礎,結合誠信和風險管理,創新船舶檢疫監管的新模式。新模式運行兩年多來,鎮海口岸先后對5000余艘次船舶和口岸20余家代理企業進行了風險分析評定,并建立了相應的船舶風險數據庫和信用數據庫。在該模式指導下,鎮海口岸船舶檢疫工作疫情檢出率逐年增加,衛生檢疫執法水平不斷提高,口岸檢疫秩序日趨規范,通檢速度大幅提升,得到船方、代理及港務等多方好評。這些探索作為寧波局船舶檢疫監管業務改革的試驗田,也為寧波口岸甚乃至全國船舶檢疫監管工作提供一種參考,在提高疫情、疫病發現和控制能力,避免監管漏洞的同時,及時把握監管重點,提高檢驗檢疫效率,保障國門安全。
此次,鎮海口岸再次成功運用國際航行船舶風險分析體系對入境化工班輪實施電訊檢疫,標志著鎮海口岸對國際航行船舶風險分析體系的探索和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通過創新性的運用國際航行船舶風險管理體系,在綜合評定基礎上對該輪實施電訊檢疫等便利化檢疫措施,既提升檢疫方式選擇的科學性,提高了船舶檢疫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又縮短了船舶通檢時間,提高了貨物周轉速度和港口利用率,進一步提升了檢驗檢疫人員加強執法把關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船舶檢疫工作是檢驗檢疫部門在國境口岸設立的首道“屏障”,也是當前口岸核心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鎮海辦將通過不斷國際航行船舶風險分析體系建設,科學有效地確定檢疫方式、結合信用管理和風險管理確定檢疫力度并不斷加強人員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船舶檢疫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以更好的保障口岸安全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鎮海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