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學習《綱要》有感兼談如何寫好文章
徐岫聯
我第一眼看到國務院關于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的通知及《綱要》是從網上,即刻通讀一遍并下載,責任驅使,因為分管質量。說實話,這一遍收效甚微,雖知道《綱要》共九部分,但每部分標題、主要內容是什么,脫稿想來真完全回憶不起。
第一眼看到國家、自治區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綱要》的通知,也是網上,即刻產生了我市宣貫的一些想法,職能呼喚,因為分管宣傳。
于是即刻按思路開始策劃編撰巴彥淖爾日報《綱要》宣貫專版、電視臺《綱要》宣貫專題有關稿件。為了扣緊主題、突出中心、反映我們自己的思維。在組稿過程中,《綱要》文本、宣貫提綱幾乎不離手,不離眼,圈點、劃線、研讀。就這樣任務完成了(專版于3月13日面世),《綱要》的精神也領會的差不多了。現在不但記住了九大塊的標題,而且連《綱要》的靈魂、目的、24字工作方針、發展目標、主要內容等基本掌握。收獲不僅如此,啟示在—寫作是更好的學習。
前幾天,系統一位同事專門到我辦公室“取經”,說經常看到我發表的文章,最近又在中國質量新聞網看到《舉手投足總關情》一文,“怎么就‘當您撥通巴彥淖爾市質監系統辦公室或工作人員電話,回響在耳畔的首先是雄壯高亢的質監之歌,接著是親切的您好,質監局,請講之聲’一句話,寫出了后面那么多”?想問問有什么“秘訣”。當時我很受感動,一方面為其能發現別人長處之美德,當下社會里,有這樣的年輕人,難能可貴;另一方面為其用心學習的精神。頓覺“傳經送寶”義不容辭。
吾之感悟:寫好文章須勤于觀察,勤于思考,勤于動筆。看的多了,知道的就多了,能夠用來思考的也就多了,多到一定程度,寫出的東西就有質感,就吸引讀者,就能相對“下筆如有神”。輸出取決于輸入,是不變的真理。魯迅先生《故鄉》一文中“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與之大同小異。民諺“眼看十遍不如手寫一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學’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知識、信息或技能。“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學習實質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寫作本身就是溫習、練習、實習。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四節有句話“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耐人尋味,有古今不謀而合之感。
所謂寫作的靈感,也更可能在實踐中閃現,因為字寫到一定程度就會歸究出文字的種種屬性,就可準確遣詞造句,就能恰當應用某個語法、某種風格,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懷、心境等等。所以要想寫好文章,多學多寫,不僅要多寫,還要為了寫好而更多的學,形成良性循環。
經驗需要積累,而積累只能通過實踐,勤于實踐就是筆者所謂的“秘訣”。
(作者為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質監局副局長)
徐岫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