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木材加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初加工到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了產業鏈,產業層次不斷升級,是推動內蒙古林木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
主要出口品種有各式木質家具、集成材、木釘、電工層壓木等,采用的材質為樺木或樟子松。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韓國、美國、丹麥、德國、蒙古國、埃及、哈薩克斯坦、葡萄牙、阿聯酋、南非等。在檢驗檢疫及相關部門幫助下,企業逐漸提高自身質量安全和風險意識,該地區出口的木制品至今沒有發生任何不合格情況及國外退貨情況。
■王作霖 文/圖
傳統木制品生產在摸索中前行
近年來,內蒙古林區木制品出口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推動木制品出口,內蒙古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對有潛力、有規模、有行業優勢和符合產業規劃的木制品企業積極進行培育和扶持。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內蒙古林區相繼投建了硬質纖維板、刨花板、膠合板、細木工板和中密度纖維板廠。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又相續建設了一批集成材、實木地板加工廠。
近年來,又增加了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利用率高的精深加工的電工層壓木加工廠,經濟效益明顯。
由于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限制,近年來,歐盟、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提高和修改木制品安全標準,一些以甲醛作原料的人造板材出口受到限制,集成材、電工層壓木、實木家具和小木制品成為本地區主要的出口品種。
2010年,《呼倫貝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大興安嶺林木深加工產業政策有這樣的政策引導:
加強林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繼續實施林區生態保護工程,提高林業生態系統功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現代林業示范市。按照國家《林區規劃》和國家二期“天保工程”建設要求,統籌制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通過采取劃區保護、撫育、禁伐、限伐等措施,對森林生態系統實行全方位保護,促進林區生態持續好轉。
做優林木深加工產業,培育壯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利用率高的林木精深加工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廢舊木質材料的綜合利用水平,實現林木資源的多環節加工增值。延長林木加工產業鏈條,在海拉爾、牙克石、根河、扎蘭屯等地,扶持若干家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的大型木材精深加工企業,提高產品加工度和檔次。
積極培育建材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木材深加工產業,重點發展板式家具、新型門窗、景區木屋等林木深加工,利用進口木材和自產原木進行深加工達到800萬立方米,利用木材剩余物等生產密度板、指接板和集成材等達到100萬立方米以上,家具制作達到20萬件,節能門窗達到500萬平方米。
規劃木材加工重大項目:儲備項目10個,總投資167億元,計劃投資87億元。達到年加工木材800萬立方米,建設滿洲里市境外木材加工、根河市結構性木屋等木材深加工項目。
2011年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轄區出口木制品、家具的批次、數量和貨值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特別是出口家具由2010年的54批下降到2011年的7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產地的各林業局原料資源日益枯竭,原木大幅度限采,原料短缺,導致企業必須控制生產規模。由于原材料大幅度漲價,而出口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很小,加上出口企業沒有自主品牌,沒有品牌價值的溢價,企業產品出口利潤空間較小,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大受影響。另外一個原因是由于個別企業改制進行過程中的企業產權不夠清晰,企業經營者生產和經營、企業流動資金等受到限制。
出口木制品特別是家具常年出口到歐洲國家,多年來一直是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的常年貿易伙伴,如瑞典宜家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等,如內蒙古阿里河華洋電工層壓木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開發研制斜接全拼板電工木、電工木圓環、圓棒和電工木成型件。這個曾經年產值不足200萬元,虧損嚴重的小廠,如今已發展為年創產值7000萬元,年創利稅1500多萬元的國內規模最大、產品最全、管理先進的電工木廠家,成為林區、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產業的龍頭企業,與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東芝公司、日本DAIHEN公司、瑞典ABB公司及國內大中型變壓器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求關系。產品出口到日本、德國、印度、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是國內專業生產各種規格斜接板及電工木壓環的制造企業。
上述公司對出口木制品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情況下都是這些大公司直接提供加工標準,甚至提供加工中使用的原料,雖然這些企業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已達到出口標準,但由于生產規模有限和沒有自主品牌,只能貼牌出口,因此目前還沒有形成龍頭產業和品牌效應。
近年來,呼倫貝爾地區出口小木制品有木釘、高爾夫球釘、旗桿、雪糕棒、木制工藝品、菜板等等。發展小木制品不僅可以有效利用原木加工剩余的邊角料、充分開發林木資源,而且可以解決大批林區勞動力就業。只要產品開發對路,管理和經營得當,經濟效益非常明顯。由于該類項目投資較小,生產設備和技術要求有限,并且屬于規劃中提到的造材、加工剩余物的綜合利用項目,應該是今后大力扶持的木制品精細加工的項目。
木制品出口經受國際市場的嚴峻考驗
呼倫貝爾地區出口木制品生產企業大多數位于偏遠的大興安嶺林區,基本上都是改制企業或私營企業。除了少數規模化企業外,大多數企業生產規模小,普遍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基礎設施不完善、硬件條件較差、管理基礎薄弱的問題。質量參差不齊,規模效益低,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缺少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同時一些企業對出口產品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認識不足。
我國是世界家具出口大國,尤其是木家具的出口在價格等方面占據較大優勢,但是業內人士也提醒家具生產出口企業,如何應對日益嚴格的環保和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已是當務之急。
隨著世界環保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世界各國對天然林砍伐的嚴厲限制,不少國家禁止原木出口,這將對我國的木家具工業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歐洲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對我國木材產品提出森林認證(FSC)要求。FSC認證是目前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承認的森林認證體系,該認證對家具原材料提出了較高的環保要求。除了美國對我國出口家具采取反傾銷措施外,近年來,我國輸歐家具高速增長也已引起歐盟家具工業的不安和擔憂。
2012年3月19日,按照歐盟的新條例要求,木材生產加工銷售鏈條上的所有廠商必須提交木材來源地、國家及森林、木材體積和重量、原木供應商的名稱和地址等證明木材來源合法性的基本資料,非法木材及木制品將受到嚴厲處罰。
為推動木制品出口,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在全面了解木制品出口市場和歐盟新條例要求的基礎上,對有潛力、有規模、有行業優勢和符合產業規劃的木制品企業積極進行引導、培育和扶持。因此,木家具企業應充分重視環保和資源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如采用新的資源品種來替代傳統品種,采用新的工藝產品替代木制產品,大力發展和利用人工林來替代對天然林的過度依賴,加強木材的節約回收,以循環利用來降低木材的消耗量,用科技創新和自己的知識產權來發展我國的木制品工業,打響自己的品牌。
天保工程:
即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在我國,主要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及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該工程旨在通過天然林禁伐和大幅減少商品木材產量,有計劃分流安置林區職工等措施,主要解決我國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
工程實施范圍包括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3個森工局。天保工程區有林地面積10.23億畝,其中天然林面積8.46億畝,占全國天然林面積的53%。
在2000~2010年間,工程實施的目標之一是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調減751.5萬立方米,使4.95億畝森林得到有效管護,實現森工企業的戰略性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步入可持續經營的軌道。
目前,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轄區內共有注冊登記的出口木制品企業8家,已取得了注冊登記資質的出口企業運行良好。出口的品種主要有各式木質家具、集成材、木釘、電工層壓木等,采用的材質為樺木或樟子松。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韓國、日本、美國、丹麥、德國、蒙古國、埃及、哈薩克斯坦、葡萄牙、阿聯酋、南非等。
目前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出口木制品安全性檢測執行《有關國家和地區木制品、家具產品甲醛、重金屬、阻燃等項目的技術法規和標準》,根據不同出口國進行選擇,檢疫項目按注冊登記管理要求相關條款加以控制和檢疫;同時對輸入國的安全性和檢疫要求的變化進行關注,并對掌握的變化要求及時通知企業,要求企業出口產品必須達到安全性指標限值要求和檢疫要求,并以此作為合格判定依據;品質項目按相關國家標準、企業標準或合同約定的要求進行檢驗。
一是針對出口木制品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幫助和指導出口企業完善和健全安全質量管理體系,細化各項管理措施。
二是積極關注輸入國的安全衛生項目和檢疫要求的變化,并對掌握的變化要求及時通知出口企業,要求企業出口產品必須達到安全性指標限值要求和檢疫要求,并以此作為合格判定依據,使企業規避因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而可能存在的出口風險。
三是近年來一直積極探討出口木制品分類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僅使企業提高了責任和風險意識,而且使企業降低出口成本。
四是在檢驗監管方面,檢驗檢疫部門針對不同企業出口品種的特點,按規定的周期或出口批次抽檢樣品送到具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安全衛生項目檢測,在日常檢驗和監管中加強原材料進廠登記管理,原輔料供應商登記管理,注意生產過程關鍵控制點的控制,保證了出口木制品安全衛生項目得到有效控制。著重加強了企業的檢疫意識,從技術層面強調了原料進廠檢驗檢疫及檢疫處理要求,針對具體的出口產品,加強了風險控制分析,加強原材料的源頭管理以及包裝、儲運等環節有害生物二次污染的控制和監督管理。
五是在防欺詐和品質保證方面,一些出口木制品企業多年來一直是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的常年貿易伙伴,如瑞典宜家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上述公司對出口木制品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情況下都是這些大公司直接提供加工標準,甚至提供加工中使用的原料,如瑞典宜家公司要求其必須使用由宜家提供的環保漆,其款式設計也由宜家公司提供,充分考慮了安全、衛生和環保因素。一些出口企業采取了由其代理商直接進廠驗收的方式,從而有效地維護了雙方的利益和保證了產品質量。
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在多年的檢驗檢疫工作中也注意到,大部分出口木制品企業的產品還處于初級產品階段(如集成材),產品的附加值較低,還處于拼原料的狀態;家具產品由于沒有自主品牌,只能貼牌出口,這些企業出口的產品只能拼數量,但經濟效益的增加比較有限。這些都是呼倫貝爾地區出口木制品、家具企業今后應該努力改進的問題。
雖然出口產品的數量和貨值出現滑坡,但由于國家質檢總局對出口木制品實施產地注冊登記制度以及產地檢驗制度,呼倫貝爾檢驗檢疫局始終沒有放松對轄區出口木制品企業的管理,出口產品質量一直保持穩定,出口品種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和增加。
隨著檢驗檢疫監管措施的落實及企業自身的質量安全和風險意識提高,呼倫貝爾地區出口的木制品至今沒有發生任何不合格情況及國外退貨情況。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