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交流取經 創新突破發展
——赴通遼、沈陽等地質監系統考察學習報告
3月8日至3月17日,錫盟質監局組織全盟12個旗縣市(區)局主要負責人赴通遼、沈陽、大連、葫蘆島等地質監系統考察學習。每到一處,同志們都細心聆聽情況介紹,認真參觀建設發展,虛心了解經驗做法,對各地技術機構建設及質監事業發展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特別是對各地質監系統貼近經濟、服務社會的做法,嚴格管理、大膽創新的精神和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氣魄,有了切身體驗。在學習考察結束后的座談會上,同志們談認識,說感受,找差距,理思路,紛紛表示,要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進一步轉變觀念,明確目標,立足實際,加壓奮進,把自已的工作做好,推動錫盟質監事業邁上新臺階。
一、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在考察期間,學習考察組成員先后參觀了通遼市質監局、通遼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沈陽市質監局、沈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大連市質監局、大連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葫蘆島市質監局等單位,了解了檢測機構的機關建設、實驗室建設、人員及技術裝備等情況,聽取了他們在內部管理、行政執法、業務工作開展等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體驗了發達地區質監人銳意進取的精神和民生為本的高尚情懷,也感受了同行先進的發展理念和開拓創新的氣慨。從各地質監事業的發展情況來看,主要可以概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隊伍建設實力強。所到之處,始終把加強隊伍建設作為推動事業發展的根本性舉措,按照“狠抓管理促規范,提升素質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促進了質監隊伍的發展和建設。他們都擁有一支年輕、精干、敬業、向上的專業隊伍,囊括了質監各個專業領域,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俱佳,學歷層次較高,其中碩士、博士、博士后在各自相關領域內做出了突出貢獻。通遼市質監系統從2002年至今,共招錄公務員55人,考錄公務員人數占全系統公務員總數的43%,所屬技術機構中有20人具備高級以上職稱。沈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堅持以人為本,強調技術創新,重視人才培養,分別與東北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沈陽化工學院、沈陽農業大學等高校聯合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和教學實驗基地,聯合培養和委培碩士生,聯合搞科研課題,打造了新的科技高端平臺。
(二)技術實力雄厚。沈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大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等檢驗機構都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優秀的專業技術團隊,國內一流的檢驗設備。沈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擁有食品及添加劑、食品加工機械、機床及機械安全、中大電機、低壓防爆電器、車用橡膠、特種油漆涂料、非標儀器及移動實驗室等9個國家質檢中心,全國移動實驗室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食用化工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部、全國分析測試人員培訓考核機構、中國方圓標志認證委員會檢驗中心等4個國家級技術歸口部門,還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研究生培養工作站等3個學術組織。現有職工316名,工程技術人員占80%(教授級高工26名,副高工78名,博士后2人,博士16人,碩士74名),現有實驗室面積5.2萬平方米,設備固定資產近2億元。大連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擁有國家糧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低壓成套電控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日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4個國家質檢中心,國家水產品專業技術委員會、國家塑料食品包裝生產許可審查部2個國家級技術歸口部門,還擁有國家人事部批準成立的質檢系統第一個博士后工作站。現有實驗面積1.8萬余平方米,主要儀器設備2000余臺(套),設備固定資產6000余萬元。通遼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現有建筑面積6564平方米,其中實驗室面積4082 平方米,設備固定資產1047.7萬元,現有在職職工73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4人、計量高級技師18人、計量技師12人,專業技術人員占全所人數的86%,質檢能力達到自治區一流水平。
(三)意識超前,肯投入,裝備好。進入沈陽質檢院國家食品及添加劑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檢驗區,看到的是嚴格的規范化管理、高精的檢測設備和儀器。據了解,僅此中心設備資產近3000萬元。講解員介紹情況時大多只說了設備的名稱和性能,但單獨強調了一臺氣相色譜儀是國產設備,核心技術為德國技術,深入了解才知道這個中心的設備全部為進口設備,而且是技術先進、國內一流的儀器設備。同志們不禁感嘆,只有這樣的裝備和管理才能夠配以國家級檢測機構的牌子,才擁有國家級技術機構的權威。在與各地技術機構同行們座談時,談的最多就是市場運作,沈陽質檢院在充分發揮自身檢測、服務能力的同時,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通過與沈重、沈鼓、沈陽機床等企業內部檢驗機構合作,加快外部資源整合,拓展服務空間,積極探索企業化發展道路。大連質檢所在外部有17家檢驗機構的市場競爭壓力下,提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完善服務手段。他們堅持與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深入了解企業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實驗室先進的設備條件和優秀的人力資源,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標。市場化運作使通遼質計所業務范圍不斷拓寬,業務量大增。對外加掛工商檢測中心、司法、仲裁鑒定中心等牌匾,利用現有資源多方位尋求業務合作,2011年該所經營性收入高達1000余萬元。
(四)管理規范。參觀所到的各地質監局及其技術機構,不僅裝備精良,管理也十分精細,可以這么說,墻壁、地面、桌面一塵不染,人員統一著裝精神飽滿,辦公設備擺放整齊有序,各種標牌十分規范。沈陽市質監局把各項工作制度化,包括來人接待都有一整套制度,從考察行程的安排、陪同人員的選擇、座談會的規格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標準化的流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習考察的主要收獲
在短短10天考察學習的時間里,大家邊學邊議,開闊了眼界,找到了差距,轉換了觀念,理清了思路,增強了信心。感觸頗深、收獲很大。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擴大對外宣傳效應,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通遼市質監局提出了“要讓宣傳工作引領質監工作的發展”的口號,對我們觸動很大。宣傳工作是質監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質監事業的健康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們只有第一時間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大局、服務企業、服務人民群眾的做法和成效宣傳出去,讓地方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我們存在的價值,切實感受到我們在日常監管中是盡了心、出了力、做了工作的,這樣才能讓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支持質監工作。這也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僅僅會干工作、干好工作,而且要善于宣傳、會抓宣傳,真正使宣傳成為手中的一桿利器,成為推動質監事業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積極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做好質量工作。大連市質監局創新質量激勵機制,率先在全國設立市長質量獎,市政府每年對獲得“省長質量獎”的企業獎勵100萬元,“市長質量獎”的企業獎勵80萬元,同時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每家獎勵200萬元,極大的促進了企業參與質量獎評選和爭創名牌的積極性。截止2011年底,大連市共有20種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占遼寧省“中國名牌產品”總數的三分之一。葫蘆島市質監局也根據本市產業結構特點,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名牌帶動戰略推動機制,并早在2003年就出臺了市長質量獎管理辦法。在以創名牌戰略為龍頭的多種措施帶動下,沈陽、大連、葫蘆島等地質量振興各項工作齊頭并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主席質量獎的評選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我們要很好地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積極爭取我盟“政府質量獎”的早日出臺。
(三)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爭取政府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和幫助。通遼市質監系統2011年得到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近1700萬,土地支持107.5畝。其中獲得政府支持資金最少的旗縣局為15萬元,同時通遼市食品檢驗和民用液化氣檢驗經費均已列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如此大的支持力度,都是各級質監部門積極主動向政府匯報工作動態和困難、全方位的宣傳質監工作職能以及圍繞地方中心工作緊貼服務的結果。沈陽、大連兩地也已將食品監管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監管經費每年都達1000余萬元。沈陽市質監局投資6.4億元建設“東北亞”區域檢測平臺,市政府除免費劃撥基地建設使用土地外,還出資4億元用于基地建設。當然,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各地政府對質監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同。雖然別人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學習借鑒各地質監同行們面對困難勇挑重擔的敬業精神,及鍥而不舍的工作態度和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對于開拓我們的思路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思路,促進質監工作的快速健康發展。通遼、沈陽、大連等地質監局都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到地方政府年度考核體系,沈陽局還將重點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情況納入到了政府年度考核工作中。沈陽市質監局沈河區分局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與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相結合,納入沈河區網格化管理,在全區15個街道設立質監社會監督站,由街道安全監察中隊負責人擔任質監站食品安全監管負責人,將質監工作職能與各街道辦事處工作進行捆綁,實現職能下移、觸角延伸,達到信息共享、資源整合的目的,真正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融入到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中。通遼市質監局通過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和交流,積極獲取政府的支持和理解,不僅液化石油氣瓶檢驗由政府買單,而且流通領域的棉絮制品、二甲醚專項檢查也是市政府下發文件,由質監部門代表政府進入流通領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在充分發揮質監部門技術打假優勢的同時,也擴大了質監工作的影響力。
三、我們的啟示
通遼、沈陽、大連、葫蘆島等地質監系統在堅持創新、不斷探索中取得了不少的經驗,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雖然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完全照搬,但我們認為,本次學習考察各地質監系統所做的工作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一)多從政策層面思考問題,才能有效規避責任風險。沈陽市質監局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法》中地方政府負總責的規定,積極向政府領導匯報食品安全工作,主動承擔起質監部門應該履行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變被動為主動,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同時也減輕了質監部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壓力。沈陽市局還爭取市政府出臺了《沈陽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指導意見》,政策的出臺對沈陽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順利監管起到了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同時也避免了因小作坊界定不清而引起的監管責任風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相關法律法規,多關心一些政府新出臺的政策文件,要時刻保持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兩個安全監管工作不會偏離方向,才能有效規避不必要的責任風險。
(二)隊伍建設必須從嚴管理,健全機制,依靠人才。一是加強現有人員的思想及專業培訓。正如沈陽局隋莉局長所說:“現有人員我們沒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首先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思路,有計劃的安排有發展潛力的干部職工參加各類業務和理論培訓,將技術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干送到先進地區實驗室培訓,從而使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同時邀請知名教授、專家來我盟以講課等方式積極開展崗位培訓,全面提高系統公務員和檢驗檢測人員隊伍素質。其次要創新學習方式,大力倡導在崗學習、集中學習、互動學習,積極引導干部職工樹立自覺學習、終身學習、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理念。第三要積極引進人才,公開從科研院校招聘高學歷的專業技術人才,對工作能力強、工作績效好的招聘人員,給予編內人員同等待遇并予以重用,對不積極工作和難以勝任工作的采用淘汰機制予以辭退,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通道。
(三)事業發展必須高瞻遠矚,放眼未來,不斷改革。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市場經濟時代是競爭的時代。質監部門的未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行政管理和執法工作如此,檢測檢驗技術工作更是如此。裹足不前,坐吃山空,質監事業就會落后、萎縮、淘汰。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以“螞蟻啃骨頭”的韌勁,不等不靠,迎難而上,不斷創造出把質監工作推向前進的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首先,在技術機構建設上要著眼長遠抓好項目建設,深入研究,找準項目,不斷開拓檢驗市場,以技術優勢應對檢測檢驗、咨詢服務市場開放后的競爭。其次,在全局上要建立整體聯動機制,機關與基層、執法與檢驗、檢驗與基層、專業與專業之間要形成互動、聯動,機關要為基層服務,基層要為全局作貢獻;執法要促進檢驗,檢驗要為執法提供案源;專業與專業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協調,使全系統各科、所、基層局形成整體合力,樹立整體威信,促進全盟系統健康穩定發展。
(四)科學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學、規范、精細的管理是質監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沈陽、大連、葫蘆島等地質監技術機構有的是差額撥款,有的是自收自支,與我們相比,工資待遇并不算高。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各地質監事業的發展非常迅猛。這與各地質監系統擁有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科學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分不開的。反過來看我們,工資待遇相對較高,行政、事業機構都是全額財政撥款,但我們的工作作風、精神狀態則要比人家差很多。2012年我們要提前完成三年奮斗目標,全系統干部職工就一定要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有強烈的創先爭優意識,勇往直前,勇于擔當,把各項工作都當做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種精神和作風的養成,關鍵要有可靠的制度規范做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先進地區經驗,不斷完善充實機關各項制度,靠制度管事,用規范束人,真正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全系統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