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天地人和
上海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徐金記
《詩經·大雅·文王》有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放眼古今中外,大凡在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時代洪流中屹立不倒、卓然于世者,莫不站在變革的潮頭、循著時勢跳動的脈搏、順應世情民意的變化,大刀闊斧,求新求變。
隨著新《商檢法》的大力實施,上海檢驗檢疫局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海納百川、因地制宜、砥礪前行,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創新,進出口商品監管體系逐漸完善、日臻成熟,打開了新時期檢驗檢疫事業發展進步的新局面。
天行健,努力實現兩個轉變
入世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游戲規則的轉變,圍繞“為什么要檢”、“檢什么”、“如何檢”三個核心命題,新《商檢法》作出了明確回答。
監管重心從“數、重量”向“安、衛、環”轉變。新《商檢法》減少了以往有關產品的數量、重量等含有商業性色彩的內容,明確了進出口商品檢驗“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則。以此為指引,上海局及時調整檢驗監管工作重心,從安全、衛生、環保上下工夫,完善口岸進境集裝箱(空箱)查驗流程,加大廢物原料等敏感商品的查驗力度,實施農機、數碼產品、小家電、玩具等民生產品的檢驗監管,加強對煙花爆竹、油氣、危險化學品的進出境嚴格監控,逐年強化口岸放射性篩查。近年來,多次檢出鈷-60放射性異常的金屬材料,順利完成對日本震后放射性物質的監測,特別是妥善處置超標數千倍的非洲某國入境參展礦石,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安全運行作出了貢獻。
監管模式從“批批檢驗”向“分類管理”轉變。新《商檢法》頒布實施的10年,也是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突飛猛進、翻天覆地的10年。據統計,上海局監管的進出口工業產品批次、貨值分別增長2.74倍和7.4倍,2011年達到174.3萬批、1765億美元。在檢驗監管人力資源遠遠跟不上業務增長的現實情形下,上海局率先探索并深入推行“企業分類+產品風險分級”的出口商品分類管理二維模式,采取5種動態管理手段,集中力量對風險較高的產品和低類別企業打“殲滅戰”,實現了出口退貨和國外通報數量下降40%、人均檢驗監管量兩年間提升70%、企業出口總額“三年翻一番”的喜人局面,取得了質量和效率的雙贏。
地勢坤,全力服務三大戰略
古人曰:坤至柔,而動也剛,其道順矣。新《商檢法》雖然對傳統商檢的部分內容作了調整,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與國務院新頒布的《質量發展綱要》異曲同工,強調要特別注重發展的質量。
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2008年,在國家重點工程滬漢蓉鐵路合武段的建設過程中,上海局發現引進的法國高速鋼軌存在關鍵性指標不合格,經多方努力和反復交涉,使其退運出境,消除了國計民生領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隱患。10年來,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磁懸浮列車、洋山深水港、浦東虹橋一城二空港建設、國產大飛機項目落戶上海和世博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紛紛落滬,上海局提前介入、全程監管、嚴格把關,以扎實高效的執法監管見證著上海高度、上海速度、上海深度、上海精度的誕生。
服務浦東綜合配套改革。浦東,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先行先試的示范區。近年來,按照國家質檢總局和上海市政府達成的《合作備忘錄》精神,上海局把推動浦東綜合配套改革,深化全國檢驗檢疫改革創新區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在支持“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基礎上,聯合金橋集團設計完成了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跨國公司全球維修業務監管方案,并實現了外高橋保稅區和臨港重裝備區內舊機電產品進境維修和再制造業務監管創新試點的全面啟動。下一階段,將加快創建“進口舊機電產品再利用產業檢驗檢疫創新示范區”,開展“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試點。
服務上海轉型發展戰略。隨著新《商檢法》的頒布實施,第三方檢驗鑒定機構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上海局推出多項鼓勵政策和幫扶措施,吸引大批內外資檢驗鑒定機構落地生根。10年來,上海地區第三方檢驗鑒定機構從11家增長為60多家,業務收入從幾個億增長到46億。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越來越多的檢測、認證機構落戶上海,這一新生業態已然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功能平臺,被列入上海新一輪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推動“四個中心”建設和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
人恒新,大力創新四種機制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始終是一個群體、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永葆生機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新《商檢法》實施以來,面對上海口岸迅猛的發展態勢,上海局以創新為抓手,大力構筑一整套適應新時期實踐的進出口商品監管新機制。
全面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在進出口貿易節節攀升的背景下,持續深化分類管理的理念,全面引入風險管理機制,針對不同產地和品種的產品實施風險等級評估,對重大質量安全隱患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化全面出擊為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進一步把精干檢驗力量這塊“好鋼”用在風險最大的“刀刃”上。
探索推行誠信管理機制。人無信不立。在當今中國,誠信作為深層次的根本問題正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新認識。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多次指出,誠信體系建設是上海轉型發展的重大課題。上海局在口岸外貿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的大框架下,全面摸排企業質量誠信狀況,對高誠信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便利政策,引導企業不斷強化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意識和誠信守法意識。
健全社會資源協作機制。上海全城皆市,社會資源豐富。經過充分的調研考察,上海局因地制宜,收攏整合既往的松散型監管模式,發展并壯大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軟硬件條件的查驗場站,用以輔助進行集中檢驗檢疫作業。如今,上海口岸高達七成的檢疫查驗量是在查驗場站完成,檢驗監管陣地得到拓展、潛能得到釋放。
推進信息化保障機制。在統籌分析分類管理、廢物原料、集裝箱、金屬材料、出口退運等多個業務系統的新特點后,上海局推出了檢驗監管業務綜合電子平臺方案。自主研發的“基于物聯網的進出境(集裝箱)貨物檢驗檢疫物流監控系統”,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2012年市政府重點工作。同時,結合遠程視頻監控等系統,檢驗監管手段呈現多樣化、智能化的轉變。
和常行,著力圍繞一個中心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所在。新《商檢法》對檢驗隊伍和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局圍繞“天地人和、強基固本”這一中心,強化內涵建設、優化外部環境,為事業發展和服務外貿奠定基礎。
內強素質,提升和之層級。庸庸碌碌,一團和氣,這絕不是“和”的精髓和追求的方向。比照新《商檢法》的新要求,上海局近年來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推進檢驗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全面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并嘗試攝制檢驗監管標準化視頻教材,著力提升業務操作和依法行政的規范度,在精煉履職能力方面實現更高水平的“人和”。
外交良緣,拓展和之外延。“溝通上下左右、服務系統內外”是上海局踐行“和為貴”的集中體現。秉承這一理念,立足上海,積極與海關、海事等口岸單位,商務、衛生、環保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大型企業建立合作新模式,延伸監管鏈,實現“大協作”;面向全國,與數十個直屬局構筑“泛長三角”等合作新機制,平臺共建、信息共享,做強“大質檢”,在強化監管能力方面實現更寬領域的“人和”。
1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電光火石、白駒過隙的一瞬間。而新世紀以來的1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一路凱歌的黃金10年。新《商檢法》頒布實施以來的10年,更是我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順應潮流、服務大局、深刻轉型的10年。立足上海、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上海檢驗檢疫人將銘記職責、續寫新篇!《中國國門時報》
紀念新《商檢法》頒布十周年特刊
中國國門時報推出紀念新《商檢法》頒布十周年特刊
孫大偉:貫徹落實《質量發展綱要》完善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監管體系
劉兆彬:堅持依法行政 建設法治質檢
王新:讓創新驅動成為檢驗監管的不竭動力
新《商檢法》頒布十周年 進出口商檢工作亮點回眸
廣東檢驗檢疫局局長李延輝:依法施檢 高效服務
江蘇檢驗檢疫局局長王 偉:抓好結合 落實新法
上海檢驗檢疫局局長徐金記:海納百川 天地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