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京九鐵路中段,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名人故里和教育之鄉,也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最大經濟腹地。鐘靈毓秀的大別山賦予黃岡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農業資源,初步建成了水稻、茶葉、板栗、蔬菜、水產、蠶桑、中藥材、奶牛、速生豐產林等九大特色農業板塊基地,涌現了一批聞名全國的“珍米”、“板栗之鄉” 、“藥材之鄉”、“茯苓之鄉”、“甜柿之鄉”、“茶葉之鄉”。
近年來,在國家質檢總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黃岡市大力實施質量興市戰略,強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促進了老區經濟新跨越 。截至目前,黃岡市羅田板栗、茯苓、甜柿、蒼術、金銀花、黃州蘿卜、紅安苕、蘄春珍米、酸米粉、蘄艾、英山云霧茶、廣濟佛手山藥、團風荸薺、射干、麻城茶油、黃梅青蝦、浠水巴河蓮藕、木子店老米酒、黃梅挑花、老君眉茶、武穴酥糖等21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蘄芹(蘄菜)、茅山螃蟹(茅蟹)、英山桔梗(英桔)等3個產品已通過專家審查后重新公示,地標產品總數量達24個居全國地市州首位。另外,還有龜山巖綠、謝河辣椒、武穴竹編等3個產品已被國家質檢總局受理,正在審批中。
領導重視是前提。黃岡市委、市政府將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戰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議事日程,落實專班、專人、專項經費,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宣傳發動,并出臺《關于實施質量興市戰略的決定》,對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申報、開發、保護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對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市、縣兩級政府給予10-20萬元的獎勵。同時,組建由標準化專職工作人員、產品技術專家、檢驗人員等組成的專項工作機構,起草了如《地理標志產品 羅田板栗》、《地理標志產品 九資河茯苓》、《地理標志產品 巴河蓮藕》等技術標準,經省質監局組織專家評審,以湖北省地方標準批準發布實施,有力促進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科學規劃是關鍵。黃岡圍繞當地的自然優勢、人文優勢和產業優勢,對照產品地理標志固有特性和登記條件,按照“企業主導、政府推動、突出重點、梯次推進”和培育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的總體思路,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產品資源的普查工作,聘請專家對特色產品的歷史文化淵源、地理氣候特征、土壤水系特點、原料生產工藝、產品獨特作用、市場及產業發展前景等做好論證,從中挖掘出一批符合地理保護產品條件有資源優勢的產品,制定地理標志保護發展規劃,從而形成了一個數量眾多、層級合理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梯隊,做到成熟一個申報一個,申報一個成功一個。
宣傳發動是支撐。為發揮地標產品效應,黃岡市以“世界標準化日”、“質量月”活動為載體,舉行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宣傳渠道和舉辦各種培訓班,推廣普及地理標志知識,介紹申報程序及方法,形成了政府組織引導、各相關部門積極扶持,企業主動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2011年羅田板栗科技節和中國英山第二十屆茶葉節的成功召開,對黃岡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更是起到重要作用。
部門聯動是保障。實施地理標志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各部門、各領域。既要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又要解決技術層面問題;既要把握好申報關,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地理標志使用和管理;既要充分發揮好地理標志保護的實質作用,又要協調好地理標志保護與特色產業經濟各環節間的相互溝通和促進。因此,黃岡市政府始終堅持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形成保護合力。2012年,根據黃岡市委市政府要求,黃岡市質監局、農業局等部門聯合,編制《黃岡市地理標志保護名錄》,著力宣傳黃岡市現有的地理標志產品,以其作為產品深度開發、招商引資、市場化運作的依據和優勢,推進地理標志產品的產業的發展,把地理標志產品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發。
在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戰略中,黃岡將其與品牌農業、創匯農業、休閑農業相結合,充分發揮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優勢,“讓好的多起來形成規模,讓多的好起來形成特色,讓特的火起來形成品牌”,以地標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地標+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為模式,一批特色資源優勢迅速由小變大,踏上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2011年,羅田縣政府申報的羅田金銀花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推動了全國最大的5家金銀花加工基地的發展,金銀花標準化示范區的創建,金銀花深加工,直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廣濟佛手山藥自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一批針對佛手山藥的加工和深加工的企業紛紛進入,變單純的農產品為產業。蘄春縣在蘄艾獲得地理標志產品后的第二年,全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達到23家,種藥大戶有2000余戶,蘄艾系列產品熱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加工純利潤達到1.92億元,發展成為蘄春醫藥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自“英山云霧茶”獲得地理標志后,英山縣茶葉面積達到20.47萬畝,比2008年增加1.89萬畝,增長10.2%;茶葉產量2.76萬噸,比2008年增加0.78萬噸,增長39.4%;茶葉系列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達11.03億元,比2008年增加5.7億元,增長106.9%;茶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0%,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38%、財稅收入的20%來自于茶葉。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黃岡市羅田板栗、九資河茯苓、羅田甜柿、黃州蘿卜等12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實現系列產值28.5億元,帶動農民增收3.12億元。(易學軍 南英)
易學軍 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