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布今年一季度節能燈質量抽查結果
樣品批次合格率僅為43.7%
本報訊 (支欣慰 記者王 梅)日前,陜西省質監局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節能燈產品質量抽查結果,樣品批次合格率僅為43.7%。本次共抽查了西安、咸陽、寶雞等地67家企業的71批次樣品,涉及品牌62個,其中40批次產品不合格。
本次抽查不合格項目包括能效標識、機械強度、燈頭互換性、故障狀態、耐熱性、標志、能效限定值、諧波、初始光效/光通量、燈功率、顯色指數、色容差12個指標。抽查顯示的不合格產品涉及中山市光帝照明電器有限公司、杭州斌翔電子照明有限公司、上海亮劍電氣有限公司和四川鼎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節能燈生產企業。
抽查結果顯示,節能燈的能效限定值、燈頭互換性和機械強度項目不達標問題嚴重。本次抽查中有25批次的樣品能效限定值項目不達標。這個指標直接反映了節能效果,能效限定值分為1、2、3級,數字越小節能效果越好。此項目不合格意味著實際的節能效果低于企業標出的級別。
此外,還有18批次的樣品燈頭互換性項目不達標,主要問題反映在節能燈的螺紋不規范,安裝時燈頭上不進去,或者燈頭的直徑小于國家規定的最小標準。10批次的樣品機械強度項目不達標,這意味著金屬部分的燈頭容易脫落,容易造成觸電事故。
據了解,節能燈合格率近年來一直不高,去年抽檢合格率只有44.4%,今年的合格率略有下降。這主要是因為生產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偷工減料,對標準的執行力度不夠。
陜西省電光源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站長張國成告訴記者,消費者可以通過輕扭燈頭、觀察光色、查看外包裝、價格、挑選大品牌等多種方法判斷節能燈的質量好壞。具體的方法是,先將節能燈的燈頭部分輕輕扭動,如果不松動說明燈頭連接較好,不易脫落。接通電源后,燈管發出的光如果是奶白色或黃色的,就是正常的,如果發的光發青,說明節能燈使用的色粉不好,節能效果差。將通電的節能燈倒過來,觀察底部發黑部分,即俗稱的“黑頭”,如果1分鐘之內不消失,就不要購買,這樣的節能燈壽命短。根據目前節能燈的成本來看,一只節能燈正常售價至少在七八元以上。因此,7元以下的節能燈最好不要購買,近兩年抽查顯示大型商場、超市的節能燈合格率較高,建議選購大品牌的產品。另外,消費者購買產品時一定要看外包裝上有沒有能效標識,標識為1級的節能效果最好。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