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圓
無棣金絲小棗是濱州特產,產于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其果實鮮紅發亮,皮薄肉脆,細嫩多汁,核小肉豐,干果掰開金絲綿綿,故名“金絲小棗”。無棣金絲小棗栽培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北部濱海地區已有棗樹栽植,到明洪武年間棗樹遍及無棣縣全境。《本草綱目》記載:“干棗潤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該棗含糖量高達70%~80%,富含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具有舒筋活血、開脾潤肺、降低膽固醇等功能。
無棣縣地處山東省最北部,渤海西南岸。該縣屬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具有夏熱多雨,冬寒季長,春季多風干燥,秋季溫和涼爽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2℃左右,適合金絲小棗的生長。該縣也因此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棗鄉”。無棣金絲小棗因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特殊,品質獨特而馳名中外,在2002年全國紅棗交易會上被評為金獎。
無棣縣栽培棗樹始于夏商,盛于唐代,被譽為“華夏棗都”。關于無棣金絲小棗,有一個“天棗下人間”的美麗傳說。一天,天宮里熱鬧非凡,各路神仙正應邀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北海龍王也帶著他的龍官蝦將前來赴宴。只因那看管桃園的孫大圣偷吃了仙果,使得這次宴會仙多而桃少。無奈,司宴官只好宣布“品嘗蟠桃者僅限各路首領”。這樣,北海大軍就只有海龍王飽此口福了。為了照顧情面,玉皇大帝差天王李靖搬來一壇“天棗”,分給眾多的龍官蝦將每人一把。他們倍感皇恩浩蕩,將“天棗”帶回北海龍宮受用。“天棗”吃光了,棗核卻深埋海底。若干年后,海潮漸漸退去,在一片廣闊的海灘上慢慢長出了棗樹,這便是今日的無棣金絲小棗。
無棣縣信陽鄉李樓村有一棵種植于唐代的老棗樹。棗樹約有兩人合抱般粗細,樹干已經龜裂為3段,卻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令人嘆為觀止。據《唐棗碑銘》記載,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這里發生了大海嘯,方圓百里一片水天澤國,唯有此樹幸存下來。這棵老棗樹雖在路邊,但村里人從不折損其一枝一葉,他們已經把這棵老棗樹尊為“壽樹”,稱其果為“壽果”,傳說食用1顆可延壽3載。成熟后采摘下來珍藏,四方鄉鄰常求索為藥引子醫治疾病。1990年,無棣縣政府為此樹立碑,名為“唐棗”。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