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陰檢驗檢疫局在檢驗監管過程中發現多批出口服裝成份標識不合格,其中3批出具整改通知單,4批與生產企業及其客戶溝通解決。成份標識不合格成為當前出口服裝檢驗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服裝成份標識不合格集中表現在洗嘜中標注的纖維含量與實際含量偏差超標,例如:洗嘜成份65%棉35%滌綸而實測成份50.4%棉49.6%滌綸;洗嘜成份85%滌綸15%氨綸實測成份卻只有94.5%滌綸5.5%氨綸。在歐美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服裝行業國際市場普遍不景氣,量小價格又壓得非常低,企業被迫采購低價原輔料,為了節約成本甚至會給面料降檔直接導致纖維含量偏差超過規定允許范圍。
纖維成分標識在美國、歐盟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是有技術法規作為強制性要求的,即使客戶同意降低要求以次充好、或者張冠李戴、混淆纖維名稱標識,都是違法的。一經查實,不僅會使工廠自身受到重創,也會嚴重影響“中國制造”的形象。另外,出口企業必須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產品輸入國的技術法規的學習,增強法制意識,合法經營,不能“饑不擇食”。企業要樹立正確的危機意識和風險意識,警惕少數投機客商,同時謹防陷入涉嫌欺詐陷阱,杜絕涉嫌欺詐的質量事故的發生。(張劉飛)
張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