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4月8日開通運行以來,李時珍國際醫藥港已與國家中藥協會、哈藥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醫藥企業、30多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和200多家藥商簽訂入港經營合作協議。這標志著蘄春醫藥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近日,李時珍國際醫藥港董事長黃鳳金告訴記者。
湖北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境內低山丘陵交錯,氣候冬冷夏熱,雨量充沛,適宜于多種中藥材生長,是明代醫圣李時珍故里,著名的“醫藥之鄉”。《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藥物中,見諸于蘄春的就有700多種,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7.3萬公頃。近年來,蘄春縣政府通過實施品牌戰略,主打李時珍牌、走特色路,以李時珍醫藥工業園區為龍頭,以李時珍醫藥集團、李時珍國際醫藥港為支柱,大力實施品牌建設工程,催生了生物制藥、醫藥加工、醫藥保健品、藥品包裝、保健食品“五位一體”的產業集群。截至目前,該縣形成規模藥材基地25個,醫藥企業發展到62家。其中,李時珍醫藥港列為全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成為湖北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醫藥產業集群被列為全省52個重點產業集群之一。李時珍醫藥集團進入全國醫藥企業百強、全省十強行列。2011年,醫藥產業實現總產值20多億元,成為蘄春縣域經濟的支柱。
黃岡市和蘄春縣兩級質監部門通過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切實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支持企業積極爭創名牌產品等工作,從源頭夯實品牌戰略的質量基石,在推動蘄春醫藥產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職能優勢。2008年,黃岡市政府出臺了由質監部門起草的《關于實施質量興市戰略的決定》,將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質量興市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并對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市、縣政府給予10萬元的獎勵,對產品的申報、開發、保護出臺系列優惠政策給予扶持。
為了保護好中藥材的品質,蘄春縣質監局成立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職工作機構,提出了“企業主導、政府推動、突出重點、梯次推進”和“培育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思路,起草了《蘄春珍米》、《蘄艾》等地方技術標準。從2011年開始,蘄春縣又廣泛開展了“質量興縣、標準先行”活動,在醫藥產業全鏈條推廣標準化生產,為醫藥產業實施品牌戰略提供了品質保障。素有“蘄春四寶”之一美稱的蘄艾,自實施標準化種植后,單位面積產量由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2011年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銷量大增,供不應求,全縣23家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有2000余戶種藥大戶種植蘄艾,總產量達到2.4萬噸,蘄艾系列產品熱銷北京、上海、福州等3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加工純利潤達到1.92億元。目前,蘄春縣已啟動蘄芹、薏米仁、厚樸、枳子、夏枯草等中藥材的申請保護工作。在培育名牌產品方面,蘄春縣質監局積極幫助企業充分挖掘李時珍人文資源優勢及其歷史文化底蘊,爭創省、市名牌產品,已培育出一大批冠名“李時珍品牌”的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先后有李時珍保健油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時珍牌紫蘇油膠囊、蘄春縣駒龍園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駒龍園牌綠茶、蘄春縣李時珍酒坊有限公司生產的李圣人牌酒坊酒3項產品成功問鼎,占蘄春縣湖北名牌產品的50%。
通過主打李時珍品牌,蘄春的開放度、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招商引資也因此取得新突破。近年來先后落戶并開工建設了12個投入過10億元、56個投入過億元的重點項目。李時珍國際醫藥港的開通運行就是其典型代表。該港包括3大專業市場、兩個中藥材科技工廠、兩個李時珍醫藥文化休閑旅游產業、一個現代倉儲物流基地和一個現代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項目規劃用地140多公頃,總建筑面積153.79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32.9億元,以現代醫藥和健康產品貿易物流為主題,打造長江中下游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大別山國家級中藥材采購基地以及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醫藥和健康產品貿易物流平臺。目前,李時珍國際醫藥港已完成項目投資1.97億元,建成中藥材市場2.75萬平方米,在建1.1萬平方米,已通過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的GSP標準評估驗收,取得國家藥品經營企業許可證和藥市GSP標準認證證書。開通當天,來自海內外的一大批制藥龍頭企業與李時珍國際醫藥港達成合作意向。與美國方面合作打造國際中藥材和健康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工作也在積極進行中。(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