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準管理種出的葡萄,果實均勻,色澤鮮亮,味道甘美,非常搶手。”近日,蒙自市種植大戶李家興在提起當地推行的標準化種植管理時,贊不絕口。紅河州在農業生產領域積極推廣標準化示范建設,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農戶+標準”和“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兩套模式,推動了農業產業升級增效和農民增收。
近年來,紅河州把實施“科普惠農”和“質量興村”等計劃作為服務農村和農業經濟的載體,派出大量專業技術人員,走進村寨和企業,通過舉辦培訓班、強化農產品質量監測等措施,動員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或與企業合作,或建設專業化產業基地,按照產品進入市場所要具備的資格和資質等條件,逐步建立并完善農業生產的若干標準,并將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普及到田間地頭。
紅河州先后在蒙自、建水、石屏、河口、開遠和金平等縣市建立起11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其中,8個示范區建設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個示范區建設成為具有示范、推廣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樣板區。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州質監系統專門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骨干隊伍駐守在各縣市,結合當地的土壤、水文和氣候資源等條件,指導企業及合作社制訂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較為完善的綜合性地方農業標準體系,引導農戶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從根本上改變了農產品的種植和生產管理方式。在一些農業產業示范基地逐步建立起生產、運輸、加工、檢測和銷售一體化服務的產業鏈及市場營銷網絡,一個個依托農產品而建立的工業化生產企業得到發展壯大。
據介紹,僅去年下半年至今年春季,蒙自、彌勒和金平3市縣按標準化建設打造的枇杷、蠶桑、葡萄和香蕉等產業基地,就為20余萬農民帶來近10億元的收益。(王月霞 馬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