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質量人思想的碰撞 兩岸質量人共同的心聲
攜手傳承中華質量文化 共同提升質量軟實力
——第三屆海峽質量論壇專家、學者觀點薈萃
2006年9月至今,廈門市已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峽質量論壇。2006年9月首屆以“創新提升質量,名牌促進發展”為主題的質量論壇、2011年6月第二屆以“ECFA 質量競爭、合作與突破”為主題論壇均吸引了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與廈門市相關職能部門、企業負責人高度參與。本屆海峽質量論壇邀請兩岸質量專家及政府、學者圍繞論壇主題“質量文化的傳承、融合與發展”建言獻策,深入交流。論壇的舉辦,為打造中華民族質量文化、提升質量軟實力構建重要平臺,為兩岸經貿合作發展、實現共贏注入強大動力,對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建設質量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劉卓慧、廈門市政府李棟梁副市長為論壇開幕式致辭。本報對與會專家、學者觀點作了摘編提煉,以饗讀者。
今年6月18日,在“第四屆海峽論壇”舉辦期間,由國家質檢總局、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廈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承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質量論壇”在廈門成功舉辦。本屆質量論壇就弘揚正確的質量文化有利維護質量安全、促進質量發展展開交流。這是兩岸質量人思想的碰撞,這是兩岸質量人合作的平臺,這是兩岸質量人共同的心聲。
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劉卓慧在致辭中說,隨著全球經濟貿易的不斷拓展,質量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百姓看重的重要戰略課題,也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關注的課題。兩岸開展專題研討交流質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維護質量安全、促進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積極的成果與共識值得期待。隨著兩岸在質量方面的深入交流,兩岸不斷拓展交流領域,提升質量交流水平,兩岸可以在計量、標準和合格評定領域等方面加強信息和技術成果共享,在人才培養使用、學術研究、實踐操作等方面進一步加大交流;在質量文化建設方面,兩岸可合理推進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基礎上的質量文化建設,創新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兩岸優秀質量管理方法;在共筑消費品安全保障體系方面,兩岸應當攜起手來共同應對重大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合作,共筑質量大堤,以給兩岸人民帶來福祉。
本屆論壇的主辦方代表,廈門市副市長李棟梁則表示,廈門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努力走科技含量高、質量優先、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質量發展綱要》頒布實施的開局之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的若干意見》,制定了行動方案和工作規則。當前,兩岸關系持續向好、交流交往勢頭強勁,這些勢必為廈臺質量交流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為廈臺經貿合作注入更強勁的動力。廈門市將利用好閩臺文緣相承的區位優勢,以海峽兩岸質量論壇為載體,不斷拓展交流渠道和合作領域,共同打造海峽兩岸質量文化交流最前沿平臺。
國家質檢總局質量司副司長高陽在論壇演講時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質量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質量文化建設是組織和國家不斷發展的一種原動力,它越來越成為影響和決定組織乃至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是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弘揚先進質量文化就是要將誠實守信、持續改進、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質量精神轉化為社會、廣大企業及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同時他呼吁,加強質量文化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應在全社會廣泛推廣先進質量文化、大力宣傳先進質量文化、開展先進質量文化建設交流、培養質量文化建設人才等四個方面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兩岸質量人要做質量文化建設的推動者。
據本屆論壇承辦方廈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曾琳介紹,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發展形勢對質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岸經濟合作與發展正在考驗同仁們智慧和能力,智慧源于思想的碰撞,發展離不開交流和合作,兩岸質量人需要更加注重學習、交流,注重合作,強化質量文化的傳承、融合和發展,提升質量文化的軟實力,共同促進質量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質量發展與中國外貿轉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
趙校長指出:質量建設和發展,不單依靠監管和控制,還需要依托文化的力量影響整個社會、整個民族,從根本上提高民族質量觀念的自覺性,全面提升全社會的質量文化和質量信念。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持續抑制出口貿易,國內國際原有生產要素優勢正逐漸喪失的雙重壓力下,我們只有以技術創新和提升質量為突破口,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大力推行質量建設,才能穩定和拓展外需,實現外貿持續健康發展,進而保持和提升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他希望以本次論壇為起點,全面加強兩岸高校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加強兩岸企業、行業協會的合作,繼續探討建設質量文化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大課題,為兩岸的質量發展、外貿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華文化可孕育出優良品質文化——中華(臺北)品質學會理事長楊錦洲
他表示,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的土壤,是產業必備的關鍵成功要素,企業經營要獲得成功,且長期的高獲利,不斷的成長,其關鍵在于企業在企業文化、核心技術等關鍵要素上具有競爭優勢,任何企業的組織文化均會受到所處環境的相關文化的影響。中華文化對于華人企業所建立的組織文化會有深遠的影響,企業應從中華文化的特質中解析出有助于孕育優質質量文化的元素。實踐證明,凡是對中華文化吸收和消化比較透徹的企業組織,其基業長青的基礎更為牢靠。
以儒家思想塑造優質的品質文化——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監事盧瑞彥
他從中華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忠、恕、四維八德”引申出儒家思想的質量管理“行大學之道、全面質量經營運作系統”,他指出:要塑造優質的質量文化,應不斷提升質量意識,不斷加強質量工作者的個人修煉,在日常的質量活動中,養成追求卓越、創新精進、持續改善、質量倫理的質量習慣,進而形成“對人心存感恩,忠誠以待”、“對事力求完美,質量倫理”、“對物完美無缺,顧客爽快”的優質質量文化。先進的企業質量文化的形成將是企業壯大、穩定、長青的重要基石。
培育人的品質 從高等教育品質做起——臺灣中原大學校長程萬里
程校長站在一位教育者的角度詮釋人才與質量文化塑造的關系,他認為:在企業的競爭優勢中,質量是最根本的因素,而所有的事與物之質量皆取決于人,因此培育人的質量是最具關鍵性的成功要素。人才已不僅局限在專業技能內涵的定義,真正的人才是一種潛藏在生命中,表現在生活與工作上的態度、品格、風格等基本素養。高等教育所培育人才的質量,應該要符合“全人”(holistic person) 的精神與內涵,即包含“品格素養”與“專業能力”的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培養內涵,“全人”的培養將有利于從思想根源培育優秀的質量文化。而要培育高質量人才,則更需高質量的培育制度與機制予以落實。
中國食品安全管理科學發展之路——中國質量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質量安全工程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海燕
她從安全事件、管理體制、政策法規3個方面介紹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深入分析了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經濟、技術、管理、道德4個因素。她認為,構建中國食品安全社會誠信體系是中國食品安全管理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并從管理新理念、管理新框架、技術解決方案、管理機制設計4個方面闡述了構建中國食品安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基本思路。
從質量文化傳承、融合與繁榮 談各種管理系統之整合與融入——中華(臺北)品質學會高雄市分會秘書長侯春明
他從介紹ISO 9000系列標準、ISO 14000系列標準、OHSAS 18000系列標準、TOSHMS(臺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臺灣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標準、TTQS(臺灣訓練質量管理系統)標準及其PDCA循環的過程模式特征入手,對質量、環境與職安衛三大管理系統的整合與融入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驗證規范、文件體系的整合融入模式,并用鮮活的案例對系統內、系統間、系統外的整合融入進行了詮釋,為企業在價值經營績效產出方面提供有益參考。
以卓越求發展 上海企業實施卓越績效調查——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質量協會秘書長金國強
他以上海企業為藍本,通過實施卓越績效的調查,全面了解上海企業質量管理的現狀和總體水平,研究和預測企業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他分析認為,上海企業管理成熟度五個特征為:質量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但質量與企業價值創造有待更緊密契合;企業質量責任制已普遍建立,將責任落到“實際行動”有待加強;“顧客滿意”驅動的持續改進已經確立,“卓越驅動”有待提升;企業質量投入力度較大,但“軟實力”距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質量技術的普及、應用和實際成效仍然是質量管理的薄弱環節。他指出,當前仍有80%以上的企業沒有采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有效應用率低于50%,情況不容樂觀。他提出未來實施卓越績效,應當重點聚焦強化落實“企業是第一責任人”,大力倡導以“誠信與責任經營”為基礎的企業社會責任,加大“軟實力”建設的投入,提升服務質量管理水平等五個方面。
亞洲品質組織(ANQ)的成立與兩岸品質的未來發展——亞洲品質組織(ANQ)前主席王治翰
他簡要介紹了亞洲品質組織(ANQ)成立的經過及其理念,探討兩岸應該如何利用亞洲品質組織的平臺,從事學習交流。他指出,品質是一個企業、國家持續發展最重要的競爭基礎,沒有人能置身于品質競爭之外。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對品質非常重視,已將品質工作作為一種“自然習慣”,形成了重視品質的文化。中華民族雖然有優秀的文化傳統,但也有一些如“馬馬虎虎”、“不按程序辦事”等不重視品質的習性,因此要注入品質元素,創建“以品質為中心的新中華文化”。他提出,品質文化的建立,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兩岸領導人要為長期持續不斷的“全民品質運動”共同努力,提升兩岸民眾的生活品質。
構筑質量文化高地,增進兩岸經濟發展——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蔣家東
他從道德、制度、行為、物質4個層面闡述了質量文化的結構特征,從政府、社會、企業3個方面剖析了當前質量文化的現狀,指出質量文化的狀態取決于質量管理實踐的水平和層次。他提出應當積極應對兩岸質量文化沖突,消除文化隔閡與技術壁壘,將“質量一流”作為共同目標,拓展兩岸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兩岸攜手建立推進質量卓越共同行動計劃。他建議要以“質量與品牌”為抓手,共同應對國際需求減弱的挑戰,用20年左右時間,使兩岸外向型產業的產品和品牌獲得世界級質量信譽。
(江 岱 陳震洲整理)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