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 質量是大事
調味品行業面臨重新洗牌
□ 徐 亮 本報記者 傅江平
近日,深圳市相關部門在其官網上公布了對預包裝蜂產品、調味品、炒貨、餐巾紙、干貨、乳制品及含乳制品的抽檢結果。其中調味品共抽檢79批次,合格68批次,合格率為86.1%。廣東開平市長沙區耀華調味食品廠生產的610mL瓶裝常興金標生抽王(釀造醬油)被檢出氨基酸態氮不合格。另有3批次的醋總酸指標抽檢不合格,實測結果都達不到≥3.5(以乙酸計,g/100mL)的標準。它們分別是東莞市紫江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500mL瓶裝紫江陳醋、山西清徐王氏醋業有限公司生產的420mL瓶裝晉錫陳醋和深圳市佳家嘉投資有限公司生產的420mL瓶裝金怡陳醋。
除了醬油和醋以外,對味精、雞精/雞粉和調味料酒等抽檢后發現,不合格項目還包括菌落總數、乙酰磺胺酸鉀、苯甲酸、山梨酸。
另外,據國家質檢總局通報顯示,其他省市5月份以來同樣存在調味品不合格現象,如:成都5月食品抽查中,連勝酸菜魚調料等3批次不合格;閩江調味品食品廠生產的佩華牌500ml草菇老抽和500g釀造醬油不合格,這兩組產品不合格原因均為超范圍使用甜味劑甜蜜素;青島春明調味品醬油和廣源發萬通醬油不合格等。
專家介紹,醬油里的氨基酸態氮含量越高,說明品質越好,更有鮮味。國家規定醬油里氨基酸態氮的標準值應是≥0.40g/100mL,但不合格醬油明顯偏低,這就說明里面兌水了。同樣,食醋屬于酸性調味品,總酸不合格主要可能是生產企業沒有按照工藝條件制曲發酵,或淋醋后過量加水,產品無法達到一定的酸度。
記者近日針對調味品不合格情況走訪深圳沃爾瑪、歲寶、人人樂等大超市時,均未發現紫江陳醋、金怡陳醋、興金標生抽王等不合格調味品出售。一些消費者表示更傾向于選購自己常買的品牌,而對所購食醋、醬油等調味品的成分、含量不甚了解。各大超市所售食用醋、醬油等調味品的種類繁多,均有10余個品牌食醋、醬油等調味品銷售,價格從幾元至十幾元不等。一超市工作人員介紹,消費者多數選購中等價位的食醋,隨著氣溫的升高,食醋的銷量也逐漸上升,并沒有因為曝出問題而引起銷量上的波動。
業內人士介紹,調味品是占比最大的食品添加劑,其行業發展不僅關系到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關系到中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由于調味品行業技術門檻低,無論個體、集體還是合資企業都相繼增多。在狹小的生存空間中,一些調味品企業彼此競相壓價,大打價格戰,導致本就收益甚微的調味產品利潤更加微薄。更有甚者為分得一匙殘羹,或偷工減料、降低質量,或粗制濫造、以次充好,致使假冒偽劣產品大行其道,不但造成了市場競爭的嚴重無序,更使調味產品的利潤、檔次極度降低,企業也難創造出質量效益。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日趨重視、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加深以及權益保護意識的增強,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已成為食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的重中之重。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對健康、營養和美味要求的進一步提高,調味品消費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單一調味品如食鹽、食糖、味精、醬油等傳統調味品消費量下降,復合調味料、天然調味料和各種花色調味品呈上升趨勢,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涌現。以國內味精行業為例,如果還是采用老生產工藝,環保達標的難度非常高,而采用新生產工藝,需要推倒原來的廠房,重新建設,對于企業而言,這將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隨著環保壓力凸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成為國內味精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途徑。
有關人士認為,在環保監管愈發嚴格的壓力之下,國內調味品行業中無疑將面臨新一輪的“大洗牌”。而那些率先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將會脫穎而出,成為國內調味品行業新的領航者。《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