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建
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繼“黃河金岸”之后又一重大戰略舉措,充分利用賀蘭山東麓優質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資源及其沿線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構建集特色產業帶、文化旅游觀光帶、生態文明經濟帶等于一體的葡萄文化勝地,從而建成賀蘭山東麓百萬畝葡萄文化長廊,形成與“黃河金岸”珠聯璧合的寧夏區域發展新格局。
寧夏賀蘭山東麓地區具有溫差大、光照強、高積溫、無污染,降雨少、可控水、無污染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國內外公認的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黃金地帶,是世界上生產高端葡萄酒的絕佳產區之一。
“好資源不但要用好,更要管好,賀蘭山東麓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等‘硬件’優勢,但更要有與之匹配的‘軟件’優勢,特別是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市場準入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監測認定體系和檢查監管體系,保護好資源,保護好優勢,保護好品牌,讓‘賀蘭山東麓’這塊金字招牌享譽世界,將之打造成國內最大、全球知名的葡萄文化長廊,再造我區現代農業發展新優勢,再創寧夏文化旅游發展新亮點。”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曾經在研究促進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及文化長廊發展的意見的專題主席辦公會上滿懷豪情地說。
賀蘭山東麓已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葡萄產業基地的多重優勢和條件,成為中國葡萄產業的新生力量。近幾年來,產自寧夏的葡萄酒在國內外比賽上屢獲大獎,成為世界葡萄酒界不可忽略的新生力量。在2011年度世界著名的品醇客葡萄酒專業大賽上,5種最受喜愛的酒中,有4種來自寧夏。國外媒體認為這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世界優質葡萄酒生產國行列。
近年來,隨著寧夏葡萄產業迅猛發展,國內外葡萄酒知名企業紛紛搶灘,產自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屢次在國際大賽中摘金攬銀,寧夏承接葡萄酒產業西移工作成效顯著,小葡萄串起了當地的特色大產業。目前,國內葡萄酒生產巨頭張裕、王朝、長城,國外葡萄酒知名企業保羅力加、軒尼詩、百利達、臺灣迦南,以及德龍、科冕等業外資本紛紛來到寧夏投資建廠,搶占優質釀酒葡萄資源。寧夏本地也形成了西夏王、加貝蘭、御馬、類人首等知名葡萄酒品牌。
2007年,寧夏葡萄酒首次進入國際市場,截至目前已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高端市場。2012年3月,產自寧夏賀蘭山葡萄釀酒有限公司的536箱、貨值2.8萬美元的葡萄酒首次出口丹麥。
由于歐盟對葡萄酒進口要求較為嚴格,明確要求凡出口到歐盟國家的葡萄酒必須附有VI-1品質證書。國外客戶憑官方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VI-1證書才能在歐盟各國海關通關。
為保證該批葡萄酒能夠順利出口到丹麥,寧夏檢驗檢疫局認真研究了歐盟對葡萄酒的相關法律法規和限量標準,嚴格按規定對該批葡萄酒開展了品質檢驗,為企業出具了VI-1證書。
寧夏局立足自治區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加大“科技興檢”工作力度,努力為促進產業發展發揮好職能作用。
葡萄卷葉病是分布最廣泛,危害最為嚴重的葡萄病毒病之一。葡萄一旦感病,便終生帶毒,持久危害,難以用化學藥劑防治。葡萄感染卷葉病以后,其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都明顯低于健康品種,導致后期經濟產量的降低,株產量比對減少近4倍左右,同時病株漿果含糖量偏低,而酸度上升,直接影響了釀酒葡萄的品質。其中釀酒葡萄品種“蛇龍珠”的病株與正常植株相比,結果枝數﹑結果系數﹑果穗數﹑穗重﹑單果粒重和株產都明顯降低,發病嚴重的葡萄園,產量損失超過45%。
寧夏地區釀酒葡萄產業發展迅速,葡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為提高葡萄卷葉病害檢測監管能力,了解卷葉病害的發生情況,寧夏檢驗檢疫局立即組成專家組啟動《寧夏地區葡萄卷葉病毒種群分子遺傳學特性的研究》課題。該課題的啟動,進一步加強了寧夏地區葡萄卷葉病的監測工作,提高了預防和治理這一病害的有效性。
憑借寧夏局簽發的檢驗品質證書使得該批葡萄酒在丹麥順利通關,這也是寧夏葡萄酒繼2009年成功出口瑞典后,再次進入歐盟市場。
截至2010年底,賀蘭山東麓葡萄基地面積已達到37.8萬畝,葡萄酒生產加工能力達9.95萬噸,產值超過10億元。
截至2011年底,葡萄種植面積超過44萬畝,葡萄酒生產加工能力達到15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
2011年11月,寧夏通過了《賀蘭山東麓百萬畝葡萄產業帶暨文化長廊發展規劃》,總投資600多億元,力爭到2020年,在賀蘭山東麓形成總規模達100萬畝的葡萄產業帶,建成百萬畝葡萄文化長廊,最終形成“一心、三城、十鎮、百莊”的發展格局,即1個葡萄文化發展中心、3個葡萄酒生態文化城、10個葡萄酒小鎮、100個葡萄酒酒莊。建成后,這里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酒莊集群,亞洲最大的葡萄莊園酒產地,可形成1000億元左右的產值。
質檢平臺
近年來,寧夏檢驗檢疫局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一主線開展工作。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大力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促進寧夏葡萄酒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發揮自身職能優勢,加強源頭和生產過程監管,積極推廣“企業+基地+標準化”的發展模式;加強對葡萄酒生產企業的幫扶指導,采取切實措施,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在技術、產品質量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實現新提高;加強動態出口信息的通報工作,及時為企業提供所需要的國際市場信息,幫扶企業防范市場風險,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加快相關實驗室建設,將保障出口葡萄酒質量安全和提升質量競爭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投入,強化技術支撐作用,苦練內功,不斷提升檢驗能力和拓展新的檢驗領域,全面提高執法把關能力。
引進種苗的檢疫監管是一項特殊的任務。他們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2009年,寧夏首次從意大利進口131.4萬株葡萄苗(其中包括106萬條砧木苗和25.4萬株枝條苗)。為做好檢疫監管工作,寧夏局高度重視,提前謀劃,詳細制定預案,嚴格實施檢疫監管。
由于部分檢測項目需要種苗發芽后才能進行,所以入境口岸——天津檢驗檢疫局在未完成全部的檢測項目情況下,準許種苗調運目的地。此舉縮短了口岸種苗滯留時間。種苗隔離期檢疫監管和后期疫情監測工作,由寧夏、天津兩地檢驗檢疫部門共同承擔。
基于有害生物可能傳入以及有可能造成企業巨大經濟損失的風險,寧夏局在葡萄苗尚未到達寧夏之前,就已經向國家質檢總局進行了詳細匯報。
在該批葡萄苗到達指定隔離種植基地后,寧夏局立即派人對種苗進庫封存進行了監督管理和指導。
然后,會同寧夏自治區林業部門、永寧縣政府、進口企業相關人員召開了引進葡萄苗工作會議,向進口企業宣讀了關于從意大利進口葡萄苗檢驗檢疫告知書,并聯合自治區林業局、永寧縣政府成立了進口意大利葡萄苗監管工作組。
緊接著,寧夏局檢疫人員和天津檢驗檢疫局有關專家會同寧夏森防檢疫總站工作人員先后兩次前往隔離種植基地進行實地檢查,并緊急制定了檢疫監管和疫情監測方案。
兩天后,檢疫人員再次對企業隔離防護情況進行全面檢查,以確保進口種苗監管工作萬無一失。同時,還現場全程監督了企業對首批嫁接后的下腳料進行銷毀。
此次種苗的成功引進,對于改良寧夏葡萄品種、促進葡萄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