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雙反”調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國光伏產業遭遇“生死時刻”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產業,現在卻是屋漏偏遭連陰雨:先是美國“雙反”調查,如今又是歐洲的“反傾銷”危機。
有媒體報道稱,7月24日,以德國Solarworld(太陽能世界)為代表的歐盟光伏電池產業向歐盟委員會提起對華光伏電池的反傾銷申請。這是自今年5月,中國光伏產業遭遇美國商務部做出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初步裁定之后,在歐洲可能面臨的又一項打擊。
在此背景下,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國內4家主要光伏企業聯手公開發表聲明,強烈呼吁歐盟立足長遠,從中歐貿易合作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和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整體利益出發,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呼吁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果斷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8月2日,中國光伏產業的代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發布關于歐洲企業可能申請對華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聲明,呼吁歐委會嚴格遵循WTO(世界貿易組織)及歐盟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光伏產業發展的大環境、大背景,秉持嚴格、審慎的態度,做出公正的決定。
一個關乎中國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甚至“生死”的重要時刻,將在大約半個月后來臨。
45天“生死時刻”
根據中國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得到的確切消息,這是德國SolarWorld繼2011年10月美國“雙反”調查后,第二次舉起了對中國“反侵銷”和“反補貼”大旗。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光伏產業陷入低谷,歐盟本土的光伏組件商經營慘淡,倒閉成潮,當地企業卻把責任推脫為“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因此SolarWorld向歐盟委員會的訴求中提出,中國企業在歐洲銷售的光伏產品價格低于成本,其目的是為了主導歐洲光伏市場,要求歐盟委員會像美國一樣對進口的中國光伏電池征收懲罰性關稅——“反傾銷”。
“這次調查一旦成立,對中國光伏行業將帶來致命打擊,因美國的光伏初裁已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至250%不等的反傾銷稅。目前中國光伏企業對歐洲的出口超過50%,影響比美國大好幾倍,如果歐洲對中國企業推出反傾銷稅,英利及其他企業將被逼而且有必要將生產基地撤離中國,可能搬到越南、非洲等這些沒有傾銷稅的國家以減低成本。”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王亦逾對本報記者說。
根據資料顯示,歐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也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60%以上銷往歐洲,出口量達到了5年前的11倍。另據2012年最新數據表明,從各品牌2012年第一季度的出貨結構看,歐洲市場依然份額最大。以各企業光伏組件出貨市場為例,尚德電力占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此前,美國就曾針對中國的光伏產業展開了“雙反”調查,至今尚未正式結束,但根據2012年5月的初裁,目前已經出現了對中國企業的不利結果,業界擔心歐盟跟風的可能性會更大。
有數據顯示,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不足10%,如果說美國“雙反”對我國光伏行業影響有限,國內光伏企業對其尚具抗沖擊能力,而歐盟“雙反”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有業內人士擔憂,一旦歐洲如美國一樣也執行類似裁決,中國一大半的光伏企業都將死掉。
英利法務總監兼總裁助理陳卓介紹說,和美國的反傾銷訴訟立案不同,歐盟反傾銷訴訟案需一系列的流程與時間進度表。
具體來說,美國法律規定,一旦美國本地企業遞交了申請,而且符合產量、代表性等程序性要求,美國就會自動立案,然后走完相關程序。歐盟的不同則是,提出貿易申訴后,歐盟委員會有45天的時間展開調查,在這期間,歐盟要考慮是否符合歐盟共同體利益,然后再決定是否立案。
“這45天很關鍵。”據陳卓介紹,理論上,即使所有的歐盟成員國都反對,歐委會仍然有權利采取行動。但是實踐中的一個政治常識是,如果多數歐盟成員國反對,歐委會也就不再采取行動了。
從傳統上看,歐盟成員國的話語權是“一國一票”。不過,陳卓告訴記者,歐委會剛剛有一個新的變化,即按照國家的人口、經濟等加權來體量。這個變化導致德國、法國等歐盟主要成員國的發言權增大。
產業“春天”在哪里
目前,歐盟委員會拒絕就此事發表任何評論,而最終決定的公布還需要等到9月初。不過,這一消息被證實傳出后,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做出反應。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4大中國光伏企業在48小時內對其做出回應并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呼吁中國政府積極與歐盟進行磋商。8月2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也發表聲明,駁斥了關于中國光伏產業價格過低等觀點,呼吁中國政府高度關注該案走向,給予產業支持與幫助。有消息稱,商務部已經關注此事。
“希望商務部及其他政府部門采取措施維護光伏行業的利益,而中國商務部有關部門已向業界表示,只要企業積極反映,政府方面會更積極向歐盟方面施壓,維護內地光伏企業的發展。”王亦逾表示。
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各國經濟持續疲軟,近年來,歐盟各國紛紛削減對光伏產業的補貼,這一方面使得歐洲光伏產業的發展遭遇困難;另一方面,也給中國的光伏產業帶來了巨大挑戰,目前“光伏行業遭遇寒冬”已是目前業內的主流聲音,如果再來一場風暴,情況更不容樂觀。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斌表示,中歐光伏產業互補性強,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事實上也給歐洲帶去了許多就業機會。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歐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尤其在當前歐債危機及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中歐只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克時艱。
據悉,光伏產業鏈主要涉及多晶硅提純、電池生產、組件封裝、系統集成4個環節。中國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電池、組件制造環節。近些年,我國光伏企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骨干企業已經掌握了高性能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成套生產技術,在商業化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上也取得多項突破,光電轉化效率已提高到18%以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產業技術上與國際同步。
內憂外患之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國光伏業究竟如何引來“春天”?專家建議,一方面,國家應當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合理規劃光伏產業發展布局,保障光伏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光伏企業要加快自身結構調整,走多元化發展路線,完善光伏產業鏈條,增強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企業要適當減少或放緩大規模光伏項目的上馬,縮減近期投資規模,低調度過“嚴冬”。《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