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是福建省主要的外貿港口和海西首個封關運作的保稅港區,集裝箱年吞吐量占全省30%以上,位居第一。隨著我國外貿飛速發展,近年來海滄口岸10年來檢驗檢疫業務量增長了21倍,但查驗人員僅增長3倍。
海滄港區海岸線全長26公里,現有5個碼頭和22個堆場,依靠傳統“東奔西跑”式的松散型作業方式,嚴重影響了工作質量和辦事效率。“等待查驗的時候最頭痛。貨物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堆場,從堆場送檢的過程中,堆放、吊箱、運輸等每個環節都要花錢。多等一天,就多一份花銷。萬一錯過船期,損失就更大了”,海駿達物流公司總經理陳俊偉多年從事物流工作,一語道出了貨主們的心聲。
口岸查驗工作毫無疑問成了當前進出口企業關注的予盾焦點,海滄局領導班子深刻意識到,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必須深化口岸查驗模式改革。
為此,海滄局爭取到地方政府支持,在區外設立了20000平方米的檢驗檢疫集中查驗區,推行檢驗查驗、檢疫處理、證稿簽發“一站式”服務和“7+0”工作制,深化了隨到隨檢的集中查驗模式改革,改變了“貨等人”被動局面,實現了“人等貨”查驗格局,促使集中查驗更具成效。
同時,海滄局還在集中查驗區建設配套了監管倉庫、抽取樣實驗室、檢疫處理區、地磅等輔助設施,實現集預約、現場查驗、抽取樣檢疫處理、檢疫處理等一站式操作,“流水線”式作業成了“現在進行時”。
為了進一步理清查驗職責,海滄局還根據集中查驗場的分布情況,設立口岸查驗一科、二科,過去口岸不同業務由不同科室負責的情況,調整為業務分區域集中查驗,解決了以往分散檢驗、通關效率慢的問題,也進一步節省了人力、物力。現在口岸查驗工作人員僅為9人,較過去縮減了一半。
貨物隨到隨檢,意味著要要延長工作時間。口岸檢查一科科長林國成對此深有感觸。“等貨等到晚上10點多,都是常有的事”。近日,一家企業有6箱共計128噸的食品要出口到美國。下班后,企業打匆匆電話來預約檢驗。“食品類的貨物,最經不起等。我們派出三個工作人員跟蹤這批貨,晚上8點多貨一到,9點10分左右我們就完成檢驗。隔天,這批貨物就順利進碼頭裝載了”,林國成說。
集中查驗、“人等貨”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并為企業減少了不少成本。陳俊偉為我們算了一筆帳,與其他港區相比,在海滄港區,一個集裝箱可以節省300元左右的經濟成本和2天的時間成本。“可以說,在海滄港區做聯檢通關,手續最便、速度最快、成本最低”。
林國成介紹,現在平均每天在集中查驗區的集裝箱查驗數量達100個,據此測算,每年可為進出口商節省物流成本1095萬元,累計節省通關時間7.3萬天。
人物聲音:
海滄檢驗檢疫局局長張冬冬:我們將以打造全國一流檢驗檢疫通關口岸為目標,牢固樹立“一切為貨主服務”的理念,繼續推進業務模式改革,為民服務,創先爭優。今年6月,我局與海滄保稅港區管委會簽署《關于支持推進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合作備忘錄》,在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服務陸地港建設、提升口岸信息化應用、扶持臨港工業發展、擴展海滄港區物流輻射源、配合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建設、服務全自動化碼頭建設等6個方面加強職能協作。今后,企業在海滄將享受到更便利、貼心的服務。(黃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