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己于今年2月6日正式印發由14個部委共同制定的《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在產品質量方面,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重點食品質量安全狀況保持穩定良好。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產品質量合格率穩步提高,其中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在工程質量方面,大中型工程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8%以上;在服務質量方面,生產性質的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80以上,生活性質的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75以上。為了保證這一宏偉目標的如期實現,使質量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一個公眾滿意的消費環境。
1.多措并舉,提升企業質量總體水平
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質量管理教育培訓和幫扶力度。引導企業建立科學、完善、合理、實用的質量管理體系,按行業對中小企業開展標準化宣傳和貫徹培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積極參與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制定,建立健全內部質量責任制度,強化產品質量的全員負責制,實現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及售后服務的全過程質量控制,穩步提高質量水平。
全面提高中小企業人員素質。一是要引導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標準化、計量、檢驗檢測等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質量管理人員素質。強化企業高管培訓,切實提高企業高管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能力。二是要強化職工教育培訓,切實提高一線隊伍素質。通過技術培訓和安全教育,督促和引導職工增強執行有關質量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技術標準的意識和自覺性,明確應當承擔的責任和行為規范,提高守法意識和安全技能,真正樹立“以人為本、關愛生命、重視質量安全”的觀念,綜合提升企業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2.引導企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
品牌是企業占領市場,參與競爭力的有力武器,也是產品附加值的重要來源。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落實政府對名牌企業的獎勵和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更多企業爭創名牌;在政策傾斜、資金投入、廣告宣傳等方面扶持名牌企業加速發展。
二是加大名牌產品企業的培育力度,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優勢企業成長為名牌企業的前期階段給予更多技術指導和扶持。
三是通過學習培訓、考察實踐、人才引進等方式加速提高企業決策層的品牌經營能力。
3.加大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問題乳粉、瘦肉精、染色饅頭、化學火鍋、地溝油等事件不斷出現,造成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質疑、恐慌、焦慮,在今年年初全國食品安全監督工作會上,國家質檢總局支樹平局長提出要通過我們各級質監部門的努力使百姓樹立消費信心。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監管的政府職能部門,抓好食品安全既是法定職責,也是對“民生為本、民信為天”的具體詮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群眾消費安全。
一是要加大重點區域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要加強對人口集中地、城鄉結合部的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督促食品生產企業嚴格把好原料進廠關,生產過程質量控制關,產品出廠檢驗關,提高食品質量。
二是加大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抽查力度。要針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加大監督抽查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性。
三是加大對監督抽查中不合格企業的處理力度。對連續抽查不合格的食品生產企業,要督促整改,整改驗收不合格的,建議相關部門吊銷相關證照,保證監督后處理的實效性。四是堅持監督抽查信息通報制度。及時、準確地向政府報告監督抽查情況,同時也要向相關部門和社會公開披露監督抽查信息。
4.加大對質量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后處理工作,嚴格實施整改、罰沒、停產整頓以及吊銷證照等行政強制措施。強化企業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嚴重質量問題,堅決予以查處,并加大曝光力度。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產品專項整治力度,有效遏制區域性、行業性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放心滿意的消費環境。(通訊員: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