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安市淮安質監局在區委、區政府和省市局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富民惠民優先、生態環境提升、社會管理創新”五大戰略重點,積極履行工作職能,全面提高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有效性,為 “淮安率先、蘇北爭先”的奮斗目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了省市質監局和區委、區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是質量中心地位日益凸顯,全區產品質量總體水平逐步提升。該局將質量振興戰略實施作為加強宏觀質量管理的重要抓手,呈請區政府成立了“質量興區”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質量興區”活動實施意見》等文件,確定了全區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總體目標,并分解落實到相關的鄉鎮、部門和單位。2008年,順利通過考核驗收,榮獲了江蘇省質量興區先進區光榮稱號。近年來,該局在區政府的領導下會同區有關部門全力推進質量興區工作,全面開展了“質量和安全年”活動,進一步提升全區質量水平。該局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提升、促進轉型為核心,努力建立名牌產品“申報—儲備—培育”的良性機制,全力提升本土產品的品牌知名度。目前,全區已經擁有各類、各級名牌產品總數達到32個,其中,中國名牌產品5個、省級名牌產品4個、市級名牌產品23個。名牌企業帶動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顯現,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區名牌產品企業數占列統企業的11.3%,實現銷售收入42.7億元,占全區列統企業銷售收入的44.9%。全區企業重視質量的氛圍日益濃厚,江蘇省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相繼獲得了市質量獎、省質量獎,2011年又獲得了首屆市長質量獎,為淮安市僅有的兩家企業之一。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建立管理體系,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保證能力,全區目前擁有市質量誠信企業19家,120家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產品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4%以上,比2008年前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積極配合省市局做好食品等日用消費品的監督檢查,并做好抽查不合格產品的后處理工作,建立不合格產品企業的質量檔案。
二是標準計量基礎作用更加突出,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逐步增大。該局立足全區實際,建立“服務引導機制”,建設標準高地,促進企業提高標準的自主創新技術含量。積極鞏固消滅無標生產成果,全區工業產品執行標準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累計有1家企業獲得國家計量體系確認,10家企業獲得省級計量保證確認,40家企業獲得市級計量合格確認,10家企業取得省級計量保證能力C標志證書。根據楚州針紡織優勢產業特點,該局積極鼓勵并幫助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全區有30個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企業標準備案180個,標準確認400家。康乃馨織造有限公司參與制定了毛巾等2項國家標準和3項行業、地方標準,取得了紡織品行業技術標準的話語權,使該區針紡織企業能夠及時了解國際發展潮流,占領市場前沿,康乃馨紡織品有限公司酒店用毛紡市場份額已達全國60%以上。共創人造草坪公司采用德國先進標準后,產值迅速膨脹,已穩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2010年以來,該局還針對施河鎮教學具產業優勢,著手開展優質產品示范區建設,積極推動產業集聚,抱團發展。圍繞“景淮安”建設,制定并頒布實施了全省首創的紅色旅游標準,《周恩來紀念館紅色旅游景區服務規范》市級地方標準,有效提升了周恩來紀念館紅色旅游景區的服務品牌和管理水平,對于提升該區服務質量,打造服務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帶動作用。為了加快全區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的轉變,該們主動與農業、水產等有關部門聯系,在積累過去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向高新技術領域邁進,完成5個省級地方標準的起草和送審工作,制定市級以上農業地方標準10個。目前,全區在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個,覆蓋面積14.2萬畝,畝產效益7000多元,帶動示范區農戶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該局推動40家鍋爐使用單位深入開展節能安全雙達標活動,重點掛鉤了井神鹽業等5家市重點耗能企業,幫助企業建立能源計量管理體系,督促企業做好能源計量器具周期檢定,不斷引導其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在節電、節水、節材、降耗、減排、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積極推進檢測惠民工程,實施“兩免費”工作,從2009年開始,累計完成全區集貿市場6189臺件計量器具和4431臺件醫療計量器具免費檢定工作,受檢率達100%,累計免除計量檢定、維修費用40多萬元。
三是堅持宣傳教育和嚴格執法相結合,生產領域偽劣產品狀況得到有效遏制。近年來,該局通過以會代訓、邀請專家講課、送法下鄉、送課進企等“走出去,請進來”的多樣形式,先后為企業舉辦質量、計量、標準化、安全、法律等培訓、講座近80期,達3000多人次,印發學習資料近萬冊(份),增強了企業法人代表和質量工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法制意識。該局堅持打擊、整治、幫扶、規范、發展的原則,積極開展打假保安全和打假保名優活動。重點突出政府關注、百姓關心、社會熱點的領域,突出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影響國計民生的安全、衛生、環保產品以及與奧運、世博產品有關的產品。加強食品、消費品、農資產品、許可證產品、認證產品、特種設備等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借助“12365”質監投訴和舉報熱線,共受理各類舉報投訴260余起,處結率98%,為用戶挽回經濟損失400余萬元。通過整治做到重點企業檢查和抽查全覆蓋,形成強大的整治聲勢,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了質量預警和處置工作制度、重點產品巡查工作制度,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分類分級分等監管制度、重點企業定期回訪和跟蹤制度等七項制度,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監管模式。堅持監督與服務并舉、打假與幫扶相結合,多次幫助重點骨干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開展打假活動,著力解決本市名優產品被假冒侵權問題。幫助古順河酒業有限公司、建華管樁等名優產品生產企業挽回經濟損失30多萬元,維護了該區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良好聲譽。圍繞全區特色城市化建設體量加大和速度加快的形勢,積極做好全區在建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30多種建筑材料產品的前置把關,消除質量安全隱患,為國家工程建設挽回經濟損失260多萬元。積極創新執法方式,全面深化全過程說理執法,實現質監執法的程序化、規范化,確保了依法行政,公正執法。(李宏先 張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