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提升質監“海拔”
□ 本報記者 史玉成
回眸近10年的發展之路,山東濟寧市質監局局長張西周充滿感慨:“這是濟寧市質監局發展最快最好的歷史時期。”盡管不少工作都有了長足進步,但最讓他看重的還是該局科研實力的明顯提升。
10年前,濟寧市質監局的技術機構雖然較為健全,但是利用行政監督開展檢驗工作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少職工滿足于現狀,科研對他們來說仿佛有點遙遠。那時候在項目和資金上的保障力度也很不夠。”但張西周認為,科研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質監部門的未來發展。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外部環境下,濟寧市質監局確定了“科技興檢、人才強檢”的發展戰略,相繼出臺了《科技工作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從業務收入中提取1%作為科技創新研發和獎勵基金,完善了科技項目管理、科技項目經費管理、科技獎勵管理、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等各種管理規定,管理效率得到明顯提高,也激發了職工投入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張西周告訴記者,目前全市質監系統已取得國家級立項科研項目3個、省級5個,市科技局立項兩個,獲得各級科研資金80余萬元;8個項目通過山東省質監局科研項目鑒定;爭取了市財政7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魯南紡織品公共檢驗檢測平臺;申報了2012年國家火炬計劃科技服務體系子項目《濟寧高新區裝備制造業研發設計能力提升服務體系建設》,擬爭取科技部專項資金100萬元;在各類期刊上共發表論文45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9個;一個科研項目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兩個項目獲得山東省軟科學獎。
2005年,濟寧市質監局抓住歷史機遇,使山東省三大質檢高地之一的魯南質檢中心落戶在濟寧。“這也是10年來,我們濟寧質監事業發展的最大亮點。”張西周說,這是由山東省質監局根據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規劃建設“三大都市圈”的總體部署,為服務于魯南經濟帶發展而設立的重點項目,總投資1.2億元,中心建設面積2.6萬平方米。可以說,這個中心的建成實現了立足濟寧、服務周邊、國內一流、國際接軌的總體建設目標。近年來,依托魯南質檢中心,濟寧質監共獲準籌建國家級實驗室5家,省級質檢中心12家。
近年來,該局與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們立足濟寧6大優勢產業,選取50家企業,派駐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掛職,并與3家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有效促進各類科技立項、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突破。該局還與上海天祥檢測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魯南質檢中心設立了聯合工作辦公室,充分利用天祥檢測集團的國際影響力,在電子電器、食品、LED、化工等行業共同開拓檢驗檢測、認證等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們還與國家食品質檢中心、國家室內環境質檢中心建立了合作共建關系,聯合開展檢驗檢測、人才培養。
此外,技術機構參與實驗室比對、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制定修訂、實驗室互認等活動也日趨增加。微山局主持制定了《微山湖龍蝦》等4個地方標準;市質檢所參與制定了行業標準《煤用重型環錘式破碎機》;市信息所參與制定了《軟聚氯乙烯壓延拉幅薄膜通用技術條件》地方標準。技術機構在外引內聯、建設技術服務平臺、融入地方科技體系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增強,科研項目立項呈現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