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在檢驗一批6.9萬噸進口大豆時,檢出短重412噸,已超允許誤差范圍,這是今年以來張家港口岸出現的第22次進口大豆短重現象。
張家港口岸是我國進口大豆主要口岸之一,今年前三季度,該口岸共進口大豆205萬噸,貨值11.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7.3%和25.6%。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共檢出超比例短重大豆3571噸,涉及貨值207萬美元,平均短重率為4.4‰。
經檢驗檢疫部門分析,進口大豆短重頻發有四個原因:一是國外供貨商故意欺詐,原發重量短少;二是部分國外鑒定機構能力不足和誠信缺失;三是減載船數偏多,部分減載船簡陋,有中間損耗;四是卸貨港未做到顆粒歸倉。
檢驗檢疫部門建議國內大豆進口企業要高度重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一要選擇信譽高的貿易伙伴,簽訂規范嚴格的貿易合同,確保發貨足;二要委托值得信賴的有資質的檢驗機構赴裝貨港檢驗,從源頭上做好保質保量工作,確保裝船數量準確;三要控制減載船舶數量在5艘以內,盡可能租用質量好的船舶,做好減載過程防撒漏措施,對撒漏貨物及時回收并一起安全轉運目的港;四要盡可能使用無撒漏卸貨設備,并在封閉軌道內運行,確保所卸貨物均經過計量。(劉新 施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