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高地
——福建省質監局以人才促發展之路
■文/祝榮亮
近幾年來,福建省質監局始終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第一資源來開發,作為根本大計來推進,作為歷史責任來承載,全系統重視人才工作的氛圍日漸濃厚,人才成長的環境逐步改善,各類優秀人才在質監事業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短短幾年間全系統各層次人才云集,質監事業發展不斷向前快速推進,一個“人才支撐發展,發展造就人才”的生動局面躍然而出。
打好地樁
“事業發展好比建房,人才工作好比打樁,地基越牢房子越穩,基礎抓得越實事業發展越快。”福建質監局黨組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有著獨到的理解。
伴隨著海西戰略從地區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福建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福建省質監局牢牢把握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趁勢而上,提出“高起點打基礎、高標準快發展”戰略構想,在圍繞地方產業升級轉型、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提升技術裝備的同時,以培養和引進150名碩士、15名博士為目標,啟動了“1515”人才工程,大力推進“人才強檢”戰略,拉開了福建質監事業“建房打樁”的序幕。
多年來,全系統始終把人才工作置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千分制考評指標體系,要求全省系統每個單位均要研究制定人才發展規劃、每年的隊伍素質提升計劃和每個急需崗位人才的引進計劃,分解目標,跟蹤進度,抓好落實。全省系統有效形成了“班子抓、抓班子”、“上下齊動、層層落實”的人才工作格局,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人才“家底”翻了好幾番。據統計,全省質監系統博士研究生由2009年初的21名增至目前的75名;享受教授級高工由3名增至37名;新增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被高校聘為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37名。依托省特檢院在全國省級特檢院系統率先獲國家人力資源部批準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有3名博士后進站工作。
激活內力
重才須育才。而抓好人才培育,增強內生動力是前提。“抓好質監人才隊伍建設,關鍵是要培育聚才、容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增強人人成才的內生動力,并使之成為富有質監特色的文化亮點。”福建省質監局局長黃維禮如是說。
福建省質監局遵循人才成長規律,通過理念引導、政策激勵和構筑平臺三管齊下,從內而外,點燃干部職工學習動力、激發成才渴望,破解教育培訓“強按牛頭不喝水”的困局,營造“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學習成長氛圍。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全系統共有 692人在職攻讀碩士以上學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41人,攻讀碩士學位651人。在抓好全系統學歷提升的同時,福建省質監局注重創造平臺,深挖人才潛力。相繼成立了“博士聯誼會”、“教授級高工聯誼會”,強化系統內人才的交流合作。各單位出臺了一系列向各類人才傾斜的政策,深化內部分配制度改革,拉開各層次人才的待遇差距,迅速在全系統營造出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小氣候”。
創新機制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宵戰風雨。“人才要以用為本,只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出來。只有培養更多人才,才能有更多人得到使用。真正的人才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花木蘭,而不是在齊宣王樂隊里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福建質監局黨組書記施文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
近年來,福建省質監局圍繞“系統培養”思路,堅持以賽促學、以學育才、實踐礪才、交流提升,積極構建長效的人才培育機制。
結合學習型組織創建,精心設計載體,靈活運用集中調訓、崗位練兵、技能比武、質監基礎知識輪訓考試、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和手段,持續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在全省系統持續掀起開展了全員大學習、大練兵、大提升活動熱潮。2007年以來,結合海西建設大局和質監工作實際,全系統舉辦“金質大講壇”97期,共邀請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參事和省部級領導在內的78位專家學者親蒞講壇,先后出版三輯《金質大講壇選萃》(共計六十余萬字)。如今,“金質大講壇”已成為質監系統建設學習型組織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品牌,受到省委領導和總局領導的高度肯定。同時,每年還在全系統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崗位大練兵和技能競賽活動,促進了質監隊伍實踐能力的提升。
集鳳筑巢
俗話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然而,福建省質監局黨組意識到,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光有“梧桐樹”遠遠不夠,還需要搶奪先機,主動“走出去、請進來”,才能引得“鳳凰來”。
為加快急需人才引進,省局要求各級領導班子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棋:“造勢”。充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政策,出臺配套富有質監特色的人才政策,著力改善人才工作軟環境。第二步棋:“出擊”。主動出擊,當好“紅娘”,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規模企業攀“高親”、結“遠親”、交“近親”,甚至當“說客”,實施“剛性攬才”。第三步棋:“借力”。積極探索“柔性引智”機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用才理念,通過采取兼職、定期服務、項目跟進、科技引進、科研合作等多種靈活的方式,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人才流動中的剛性制約,引智借力,推動發展。
全系統求賢若渴之誠心,打動了一大批海內外青年技術才俊,近年來先后有22名高級工程師、65名碩士、14名博士加盟福建質監事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博士后張文,就是其中一位。與許多引進人才一樣,她看中的并不是所開出的“價碼”,而是福建質監廣闊的事業發展前景,這使她毅然放棄多所知名科研機構的高薪邀約,欣然到省計量院就職。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全系統不斷深化高端人才智力引進工作。2010年11月,省纖檢局聘請中國工程院姚穆、周翔兩位院士為高級顧問,在省纖檢局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之前省纖檢局多方努力試圖攻克從竹材中直接提取竹原纖維這個技術難題一直未果,在姚穆院士指導下,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竹原纖維開發與應用”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了福建省紡織工業的轉型以及竹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通過該項目也帶動培養出一批科研骨干力量,使福建省竹纖維的生產和檢測水平位居全國前例。省纖檢局“院士專家工作站”只是全系統人才智力引進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系統共聘請了數十位各類專家作為系統的“顧問團”,建成人才的“小高地”,為提升福建質監事業提供了強勁的助力。
釋放能量
人才發展以用為本。用好人才關鍵在于機制。“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是福建省質監局人才工作中始終秉承的原則。近年來,該局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力度,不拘一格選賢任能。自2009年以來,先后有38名優秀年輕干部通過公開競崗走上處、科級領導崗位。今年上半年全系統又推出20個科級領導崗位在全系統進行公開競崗,吸引了200多名基層干部踴躍參與。而在事業單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應用,則全面延伸到中層干部選任工作中,并且大膽打破身份限制,讓編內、編外人員同臺競技,一較高下。
“立足職能,發揮作用”,是福建省質監局人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產品生產許可、監督抽查、質量評價、安全追溯、缺陷產品召回,他們充分發揮“博士聯誼會”、“教授級高工聯誼會”的作用,建立系統內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合作機制,成立聯合攻關小組,推動教授級高工和博士優勢互補,加強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社會和企業急需的在線檢測、快速檢測和計量校準方法研究,加大對食品非法添加物等社會關注熱點難點問題檢驗檢測方法的攻關力度,不斷提升質量監管科技含量和全程監管水平。
《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2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