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催生新成果
——江蘇省第五屆農業標準化成果展見聞
在南京舉辦的第五屆農業標準化成果展上,琳瑯滿目的優質農產品吸引了眾多當地市民前來參觀選購。
□ 本報記者 徐 風 蔡美萍
10月12日下午,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小廣場被推著購物車、提著手包、背著挎包的市民擠得滿滿當當。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和國家標準委副主任、總工程師于欣麗正在這里為江蘇省第五屆農業標準化成果展致辭。簡短的儀式過后,江蘇省600多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標準化農產品便呈現在市民面前。
兩年一屆的江蘇省農業標準化成果展,對南京市民來說并不陌生。展館外彩虹門掛著“運用綜合標準化 發展現代農業”條幅,其中的“綜合標準化”是否預示著本次成果展和以往有所不同?
網格袋里的芋頭、白薯,塑料袋里的白果、花生,與市民在超市所見的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更多產品,都是經過加工,包裝精美的糧食、蔬菜、水果、茶葉、水產品、肉制品。城鄉居民消費的大部分農產品,早已是農業標準和工業標準綜合作用的結果。
但是,綜合標準化并不是農業標準化和工業標準化的簡單疊加。鎮江展區的“鴨稻共作”稻米,是種植標準化和養殖標準化的綜合。丹陽市嘉賢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總經理謝桐洲詳細介紹了“鴨稻共作”提升農產品品質的作用,水稻秧苗插下7到10天內將雛鴨放到稻田里,稻穗出齊后將鴨子取出。鴨子在稻田里游來游去,通風可以防治水稻的紋枯病和稻紋病,按摩刺激秧苗可以使稻株健壯,把水攪渾可以增加稻田20%的含氧量并抑制雜草生長。鴨子不吃長成的秧苗和水草,稻田里剛剛長出的幼草就被鴨子吃掉;一只鴨產生20千克鴨糞,是上好的肥料。最不可思議的是鴨子對稻秧的按摩刺激,這是該公司對稻秧進行敲擊實驗后得出的結論。鎮江市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關文剛說,該市的標準化綜合示范,扣除增加的成本和其他農業措施帶來的效益,可以為農業增加8%的效益。綜合示范3年以來,農藥、化肥的投入量比示范前每年減少10%,生態效益顯著。
鹽城展區“稻蟹共作”的有機米,已在建湖縣、濱海縣的有機水稻的種植中廣泛推廣。在蘇州展區,張家港市神園葡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衛東拿出一串3天前采摘的重量為1.3千克的葡萄,記者捏住一顆葡萄就提起來。他說靠化肥催出來的,無論怎么小心都提不起來。每年葡萄采摘后的五六個月里,他們在每畝葡萄園投入20只雞、10只鴨、5只鵝,這就可以減少40%的化肥和20%的農藥投入,而且大半年不用除草。葡萄采摘后又開始在葡萄園種草,這就形成了一個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將生物能轉化為飼料,將植物蛋白轉化為動物蛋白的綜合循環過程,等于每畝地增加7千克純氮、30千克尿素。雞、鴨、鵝都不用防疫,都是純天然的。
東臺市根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目標制定標準,除增加加工類標準,制定、修訂種養殖標準外,還包括銷售、物流、農業旅游等方面標準。該市質監局副局長王健說,綜合示范不再是原來的單一品種,不同品種之間互有影響,不能示范的水稻收割后種植蔬菜,蔬菜就沒了標準化,而土地中殘留的農藥可以流到養殖水產品的池塘中,必須綜合考慮標準體系建設。銷售、物流方面的標準為了農產品更暢通,農業旅游標準是將農業效益最大化。
通過實施綜合標準化,“碧螺春”茶葉產區大大減少了農藥投入。蘇州市庭山碧螺春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林根介紹的是沼氣液滅蟲,蘇州市東山吳儂碧螺春茶葉專業合作社業務經理郁強介紹的是蜘蛛滅蟲,這兩種方法經綜合示范廣泛推廣,都已納入地方標準中。
用綜合標準化理念推進農業標準化,在2010年江蘇省質監局“農業標準化提升工程”中被概括為整體推進,綜合示范。該局標準化處處長蔣順祥解釋說,示范區建設從1995年就開始,單一的品種更多了,覆蓋面也更廣了,需要有效提升。提升的途徑就是從一個示范區的單一品種向更大區域的多品種綜合示范推進,從種植、養殖到收獲向種苗培育到加工、儲存、物流、營銷兩端延伸。如今,江蘇省22個縣市正在進行綜合農業標準化示范,本屆展會展出的正是綜合農業標準化示范的部分成果。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