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舒圣祥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 “建設質量強國”的目標任務,國家質檢總局啟動“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隨后,我市出臺《關于開展質量強市活動的意見》,全力推進質量強市各項工作。目前,我市已成功獲準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市”,成為全省唯一獲得該創建資格的地級市,全國首批25家創建城市之一(詳見今日A04版)。
誠如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寶成所言,拿到創建資格,這是國家和省對東莞制造、東莞質量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東莞開拓創新、闖出質量發展新路子能力的充分信任。確實,相比其他的城市榮譽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不僅是一塊代表信譽和形象的金字招牌,而且也最能讓全體市民從中直接受益。對企業,對城市,對市民,必將是一舉多得。
對企業而言,質量意味著參與市場競爭的最大競爭力;對城市而言,無論是“東莞制造”還是“東莞創造”,都需要有質量作為堅實基礎;而對公眾而言,質量不僅對應著消費體驗和生活品質,很多時候更直接意味著生命健康——近些年來,食品安全領域爆發的安全事故實在數不勝數,人們成天在為“還有什么能吃”而苦惱,這恐怕也是國務院制定質量發展綱要的最直接觸因之一。
最近,“國民床單”、“國民臉盆”之類在網上引發一陣懷舊風,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人們普遍感慨,現在的產品質量大不如前,建樓樓倒,建橋橋塌,產品里該有的東西沒有,不該有的東西卻躲都躲不開……與此同時,我們出口的商品卻大多質量很高,比如食品出口,與國內動輒就出食品安全事故不同,出口食品哪怕是在國際上最嚴格的標準體系下,合格率也始終高達90%以上,于是有一種說法叫“一流產品出口,二流產品內銷”。
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只要標準完善、監管到位、質檢盡責、處罰嚴厲,我們的產品質量一樣能夠很高,這完全不是什么技術問題,而純粹只是道德滑坡與制度缺漏的問題。所謂“文明的制度約束人性,落后的制度放縱人性”,太陽底下,大家都是“長著同樣屁股的猴子”,暴利誘惑之下的人性弱點總是趨同的。僅把希望寄托在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上,是靠不住的。
高質量的商品固然是生產出來的,但更是嚴密監管出來的。唯有生產銷售全過程始終處在嚴密的監管之下,才能夠有質量合格的商品和誠信負責的商家。所以,東莞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成功的秘訣也許就在于:監管,監管,再監管。當然,要監管首先要有嚴格的質檢標準和先進的檢測技術,否則,某些商品可能會像地溝油一樣經得起官方檢驗,卻絕對經不起媒體的曝光。此外,還應該有嚴厲的懲罰細則和接受公眾舉報的機制。
總而言之,質量強市是東莞轉型路上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既是發展大計,也是民生工程。當我們把這件大事做好,未來將長期從中受益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長久活力,也是品質生活的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