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檢測程序 創新比對試驗
——北京市開展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專項監督檢查及檢驗能力比對工作采訪記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打左燈。”“好,打右燈。”“按喇叭……”9月28日上午10時40分左右,在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附近的望京北機動車檢測場檢測入口處,一位身著工作服的檢測人員,正在不斷向坐在車內的司機發出口令,檢驗車輛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而這時,一群身穿制服的執法人員,在大風中來到了入口處,邊觀察檢測人員的工作,邊查看其他檢測人員的上崗資質。
原來這是北京市質監局聯合北京市交管局,在北京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以下簡稱機動車安檢機構)專項監督檢查及檢驗能力比對工作的一次現場執法監督檢測,目的是促進機動車安檢機構進一步強化主體責任,提升檢驗工作質量與能力水平。
“這是我們檢測廠的外觀檢測區,也是機動車進來之后的第一個檢測項目,一共有6條車道,需要5名人員進行檢測。按照市質監局和市交管局的要求,我們的檢測人員全部是持證上崗,以‘三崗合一’的模式進行外觀檢測。”望京北機動車檢測場場長呂毅對正在進行檢測人員資質檢查的執法人員介紹說。
北京市質監局產品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機動車年檢時,車輛需要先后進行安檢外觀、環保外觀、車管查驗外觀三次外觀檢驗,檢驗內容有較多重復項目,給車主帶來諸多不便。為此,北京市質監局、交管局、環保局三部門經過充分調研試點后,對安檢外觀崗、車管查驗崗和環保外觀崗進行了有效合并,即“三崗合一”。“三崗合一”后,單臺車輛的檢驗時間比從前縮短了近20分鐘,極大節省了車主的等待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核實完外觀檢測人員的資質之后,聯合執法檢查人員又來到了尾氣檢測的現場。這次的聯合執法檢查,不僅有質監、交管部門的執法人員,還邀請了機動車檢測方面的專家以及作為行風監督員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同監督和把關執法過程。
“按照要求,對機動車安檢機構的檢查內容有11條,歸結起來主要是4大方面:一是對資質的管理,機動車安檢機構必須獲得市質監局的資質許可證書;二是對人員的管理,檢驗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并參加考試合格后,獲得檢驗員證和主任檢驗員證才能進行驗車;三是對設備的管理,驗車設備必須經過法定計量檢測部門的檢定;四是標準的執行,機動車安檢機構必須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檢驗。”北京市朝陽區稽查隊的一位專家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共有機動車安檢機構42個,其中社會車輛檢測場40個,公交內部檢測場兩個,主要分布在15個區縣;機動車安全技術檢測線120條,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人員2700多人,檢測場從業人員4000多人,為首都500多萬輛機動車提供年檢服務。
“我們通過整合質檢、交管、環保三個部門有關機動車年檢管理的現行規范,把各項法律法規和國家質檢總局、公安部、環保部有關要求融入到標準化管理體系當中,建立起安檢機構服務管理工作規范,并將規范要求落實到每個工作崗位,進一步規范了機動車安檢機構的行為,有效提升了機動車安檢工作水平。”北京市質監局產品處的負責人說。
尾氣檢測現場,只需要司機原地把車開起來,車速/轉速數據實時就顯示在電腦屏幕上,而最終的尾氣排放數據也會當場就在電腦上出現結果。
比對的檢測線上,質監人員更是把一輛“標準車”開上檢測線,這時車上所有的參數,包括剎車、燈光、側滑、速度等信息都顯示在電腦上,就能知道這條檢測線的誤差是否在國家標準允許的2%~3%范圍之內了。“在機動車安檢機構管理中引入比對試驗技術管理手段屬于一項創新,相當于借鑒了計量的理念,由北京市計量院來負責這項工作。一年一次的比對試驗,通過對輪重、車速、前照燈遠光光束發光強度3個線內檢驗項目進行考核比對,實現了對機動車安檢機構的檢測設備及檢測實力進行考量,促進機動車安檢機構不斷改進技術條件,提高檢驗技術能力,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公正。”北京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介紹,此次專項檢查與能力比對工作將持續到10月末,采取檢驗機構自查與執法人員現場督察相結合,常規監督檢查與重點項目檢查相結合等方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