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中國質量好聲音
——“十七大”以來認證認可事業發展回眸
□ 任 宣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認證認可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工作方針,切實發揮“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職能作用,為促進國家質量振興、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新貢獻。
強制性產品認證保障兒童玩具質量安全
質檢部門開展有機產品認證專項整治
黨中央、國務院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出發,高度重視和全面加強質量工作,為認證認可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和制度保障。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圍繞質檢工作方針,自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和民生領域,社會影響日益提升
認證認可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是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在保障質量安全、促進貿易便利、推動產業升級、服務政府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01年8月,為了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家認監委),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認證認可工作,為認證認可事業科學發展奠定了組織和制度保障。200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認證認可工作的通知》。2003年9月,國務院頒布《認證認可條例》。我國認證認可工作進入了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嶄新階段。
十七大以來,隨著科學發展進程加快、質量安全理念日益彰顯,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和積極推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國家質檢總局的正確領導下,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圍繞“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的十二字方針,努力服務國家質量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日益彰顯,影響不斷擴大。
——認證認可工作日益引起高層重視,各級領導對認證認可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質量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就認證認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0年12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北京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實地了解有機農業發展情況。2011年4月29日,胡錦濤考察天津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督中心,要求食品檢測機構當好食品安全的守衛者。溫家寶總理相繼考察武漢、上海等地CCC獲證企業。王岐山副總理多次聽取專題匯報,強調標準、認證是質量管理的基礎和前提。2012年1月,國務院第189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質量工作,強調進一步加強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工作。認證認可工作得到了國家質檢總局歷任領導的親切關懷,得到了國家各部委領導和各級地方領導的大力支持。2011年,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全國認證認可工作會議上提出“找準定位,創新發展”的目標;2012年,進一步對認證認可工作提出“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總要求,并就認可工作提出“公正認可,贏得認可”的新命題,為認證認可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認證認可的戰略定位更加重要,認證認可工作的政策導向和法制環境日趨完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將認證認可作為重點發展的現代服務業,29個部門專項規劃和29個省級地方規劃寫入認證認可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將認證檢測確定為高技術服務業;2012年4月,國務院頒布《質量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推進完善認證認可體系,夯實質量發展基礎。迄今已有18部法律、17部行政法規明確提出建立認證認可制度,越來越多的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部門規章,將認證認可作為加強行業管理、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認證認可的工作機制日益健全,越來越多的部門和地方共同推進認證認可工作。以22個國家部委局為成員的全國認證認可部際聯席會議充分發揮議事協調作用,推動認證認可工作廣泛開展。鐵道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司法部等部委會同國家認監委,在多個行業建立了認證認可制度。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把檢測認證作為先導產業,助推產業升級。國家認監委與山西、陜西、江蘇等多地政府建立了聯絡機制,共建循環經濟、有機產業、服務外包等認證示范區。2011年,11個縣市區成為全國首批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2012年,國家認監委在江蘇省揚州經濟開發區、揚中市和陜西省洋縣建立聯系點,運用認證認可手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認證認可工作日益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認證認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從“毒玩具”到“檢測門”事件,從CCC認證到有機產品認證,認證認可日益受到媒體的關注,成為報刊和網絡上的熱門詞。兒童玩具認證、有機產品認證、食品檢測機構等專題報道,引發了社會上的熱烈反響。各級質檢部門積極開展“世界認可日”、“實驗室開放日”、“認證進超市、進學校、進社區”等主題宣傳活動,宣傳普及認證認可知識。認證認可保障安全、提升質量的作用,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據一項有關認證有效性的社會調查顯示,有92.4%的消費者表示會優先選購“經過認證的產品”。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堅持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的方針,從國情實際出發,按國際規則辦事,不斷完善中國特色認證認可制度體系
十七大以來,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布局,我國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的認證認可體系不斷完善,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第一,遵循國際規則,我國認證認可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獲得廣泛的國際互認,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已等效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所有21項合格評定國際標準,加入合格評定領域所有的國際和亞太區域組織,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常任理事國,加入12個認可、認證、檢測領域的多邊互認體系,與25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82份雙邊互認協定,認證證書和檢測結果在全球100多個國家獲得承認。
第二,堅持創新發展,我國認證認可制度與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迅速更新完備,體系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已建立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認證制度、集中統一的認可制度、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管理制度、進出口食品注冊備案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合格評定制度體系。認證認可迅速向新產業新領域滲透,新的認證認可制度和合格評定手段不斷出現。認證方面,涵蓋了產品、管理體系和服務3大門類,包括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和森林認證、有機產品認證、信息安全認證、節能環保認證、新能源認證等36項自愿性認證制度;認可方面,覆蓋了認證機構、實驗室、檢查機構3大門類,建立了認證機構、檢測實驗室、校準實驗室、能力驗證提供者、標準物質/標準樣品生產者等11項基本認可制度和29個分項認可制度;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管理方面,包括實驗室資質認定、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國家質檢中心授權管理等制度,形成了統一的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評價體系;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分別對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衛生備案,對進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我國認證認可體系的完備程度和創新速度居世界前列,總體上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第三,立足實際應用,我國認證認可活動吸收社會各方廣泛參與,采信機制逐步健全,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按照“統一管理,共同實施”的原則,國家認監委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廣泛建立了交通、鐵路、水利、公安、國防裝備等行業認證制度,建立認證認可結果的采信機制,在相關領域優先采購或選擇獲得認證的產品及服務。認證檢測市場面向社會全面開放,174家認證機構中,國有、民營和外資機構分別占33.3%、45.4%和21.3%;2650家國家級資質認定檢測機構廣泛分布在17個行業。滿足了不同行業的需求,合理配置了社會資源。
第四,突出行政監管,我國認證認可行業堅持從嚴管理,監管制度日益強化,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是世界上首個對認證認可活動制訂單行法規、并由專設的認證認可監管部門實施統一管理的國家。針對相關產業基礎相對薄弱、質量控制能力不強的現狀,我國CCC認證采用國際上最嚴格的“型式試驗+工廠檢查+證后監督”認證模式,嚴格控制安全質量。針對有機產業存在的無序發展現象,加嚴有機產品認證標準和監管要求,有機產品實行“一品一碼”,實現了有機產品認證信息可追溯、可核查。各級認證認可監管部門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在國家質檢總局的領導下,相繼開展了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整頓和規范認證市場、打擊假冒認證證書和標志等執法行動,持續提高了認證認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中國特色認證認可事業的一系列成就,在國際上引起熱烈反響,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贊譽。2007年,國際認可論壇(IAF)和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聯合舉辦“國際認可中國日”活動,這是國際認證認可組織設立的首個國家日主題活動。國際認可論壇(IAF)主席托馬斯·費克萊姆先生表示,“中國的認證認可取得了巨大成就,發展效率之高,令國際認證認可界非常欽佩和印象深刻”。
立足質量安全這一戰略問題,充分發揮認證認可的質量基礎作用,著力提升我國質量總體水平,認證認可已經成為我國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柱
為落實十七大提出的“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著力完善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體系,夯實質量安全的基礎保障,促進了質量總體水平的逐年提升。
——強化了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自2002年起實施的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制度現已覆蓋玩具、家用電器、汽車、建材等22大類163種工業產品,累計頒發CCC認證標志約40億枚、30余萬張CCC認證有效證書,為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發揮了顯著作用。2011年,CCC 獲證產品的國家抽查合格率達到90.8%,比未獲證產品平均高出26%。我國已建立起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食品農產品認證認可體系,約有1.4萬家企業通過ISO22000、HACCP等體系認證,頒發各類食品農產品認證證書11.2萬余張,獲證食品農產品的合格率達到97%,出口食品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9%以上。旅游、體育、醫療、維修等服務產品也運用認證認可手段提升了顧客滿意度。
——提升了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ISO9000系列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質量管理體系國際標準,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有效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顧客滿意度。我國已有近30萬家企業獲得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證書,獲證數量全球第一。在2011年度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中,獲得ISO9000 認證企業的產品抽查合格率達96.7%。
——健全了社會的質量誠信體系。認證認可向社會各方傳遞信任,為獲證產品及企業樹立優良的市場信譽,為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帶來信心,能夠提升企業主體的質量誠信意識,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2009年,國家認監委與工信部共同推動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誠信管理體系標準并開展第三方評價。目前,全國已有5700余家食品工業企業建立了誠信管理體系。以認證認可為手段的誠信體系建設,正在越來越多的行業深入推進。
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有效發揮認證認可的技術支撐作用,服務產業經濟轉型升級,認證認可的服務領域和服務成效不斷擴大
十七大以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認證認可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應用舞臺。認證認可全面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顯現了越來越卓著的服務成效。
——服務外交外貿,傳遞“中國制造”良好信譽。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運用認證認可這一貿易便利化工具,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從而實現“一證在手,全球承認”,全面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深入推進,呈現出多邊互認全面實現、雙邊互認多點突破、互信水平不斷提升的良好格局。我國每年簽發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安全認證IECEE CB證書約3萬張,在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免予重復檢測,惠及2萬多家出口企業。我國現有對外注冊的出口食品企業6233家(次),對外注冊的國別17個,分別比2007年底增長4.5倍和70%,大大拓寬了國際市場。2008年,中國和新西蘭簽訂電子電器產品合格評定互認協定,經CCC認證的電子電器產品出口新西蘭免予檢測直接通關。2009年,中國良好農業規范(CHINA GAP)加入全球良好農業規范組織(GLOBE GAP)互認體系,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國際互認的食品農產品認證。
——服務節能減排,助力綠色低碳發展。我國已累計頒發節能、節水、可再生能源產品認證證書3.2萬余張,獲證企業2500余家。2011年,獲得認證的25種節能產品、8種節水產品和3種可再生能源產品合計節電9億度、節水162億噸、替代能源3208萬噸標準煤。節能環保認證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作為“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十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等國家節能減排行動的重要手段,節能量第三方審核成為國家核發節能財政獎勵資金的依據。根據《“十二五”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耗能量占全國總量60%以上的1萬家重點耗能企業將全面建立能源管理體系。2009年起,我國在鋼鐵、有色、交通、化工等十大領域試點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經測算,68家已獲證企業節能量超過121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320萬噸。我國著手建立低碳認證制度,積極開展碳排放第三方審定/核查,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清潔發展機制(CDM)提供支撐,CDM項目年減排量可望達到7.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在農業領域,良好農業規范、有機產品等食品農產品認證在我國方興未艾,按照各類認證規范生產的農田面積占農田總面積約40%,加快了農業標準化進程,減輕了濫用農藥、化肥、添加劑對健康和環境的危害,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制造業領域,配合“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和“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升級規劃”的實施,推動認證、檢測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運用認證認可手段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服務業領域,綠色市場、信息技術服務、汽車維修、第三方支付電子認證等各類服務認證,促進了現代物流業、商貿業、金融業的發展。
——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明確提出在節能環保、新能源、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建立認證認可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認證,有效解決了新能源領域的標準化和市場準入問題,促進了新能源產業的規范發展。太陽能光伏認證被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科技部作為“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審核依據。我國建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檢測認證體系,對北斗導航應用產品實施認證制度,建立國家級檢測中心,提升北斗導航的可靠性和服務質量。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神舟”飛船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中,同樣離不開認證、檢測等技術基礎手段的支撐和服務。
——服務國家重大活動,彰顯公共技術服務能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興奮劑檢測實驗室和醫學實驗室獲得國家認可機構的認可,其能力資質得到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反興奮劑機構的信任,奧運會比賽場館和器材通過體育服務認證,確保了奧運賽事的圓滿成功。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食品安全、醫學服務保障和自主減排行動,同樣少不了認證認可的技術支撐。在處置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中,國家認監委迅速組織研發三聚氰胺檢測方法,滿足了檢測急需。2007年11月,國家檢測資源共享平臺“中國檢測資源共享網”正式開通,收錄全國25個行業的2萬多家檢測機構共200余萬條檢測能力信息,為應對汶川、玉樹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提供了及時可靠的公共檢測服務。
我國累計頒發有效的認證證書總量已突破100萬張大關,獲證組織60多萬家,連續9年成為世界上認證證書和獲證組織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在世界上首次測算出認證認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2006年至2010年,認證認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0.767%提升到0.910%。
把握服務政府監管這個抓手,運用認證認可手段,轉變行政審批許可管理方式,促進政府管理創新,認證認可成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有效手段
服務政府監管是認證認可應用的重要目標,國際上越來越關注認證認可在服務政府監管方面所起的特有作用。隨著行政審批項目的逐步減少,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在履行宏觀調控、行政監管等職能時,紛紛采用認證認可作為支撐手段,采信第三方機構的認證認可結果,從而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行政風險。財政部在政府采購目錄中規定優先采購節能、信息安全等認證產品。作為“家電下鄉”、“節能惠民”等政策的配套條件,CCC認證被明確寫入多個政府招標采購文件。鐵道部、水利部、公安部、司法部等行業主管部門對相關產品和公共服務實行認證認可,由第三方機構實施質量評價和準入管理。鐵道產品認證制度實施后,有效避免了過去鐵道器材裝備采購過程中質量評價不科學、準入程序不規范的現象,增強了鐵路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公共管理”潮流的興起,各國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紛紛引入質量管理體系和第三方認證手段,在提升政府效能和公信力方面收效明顯,被譽為“公共管理革命”。圍繞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我國各級政府結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開展了運用認證認可手段創新政府管理的探索實踐。目前已有3000多個政府部門導入ISO9000標準并通過了認證。云南省昆明市、北京市海淀區、廣東省江門市等各級政府部門全面導入質量管理體系,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我國首個整體通過ISO9000認證的副省級地方政府——大連市政府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后,總體審批時限較過去縮短53%,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縮短為年均14.6天,問卷調查對象對政府工作的滿意率達91.4%。國家認監委承擔的“國家行政機關質量管理體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表明,87.6%的受訪者認為政府部門應用質量管理體系能夠有效保證工作的合規性、一致性、連續性和可追溯性。
加強認證認可行業自身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認證認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努力推動我國由認證認可大國向認證認可強國跨越
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在為認證認可事業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對認證認可工作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認證認可工作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全面推進法制、科技、行業和隊伍建設,整體提升認證認可科學性、有效性、服務性和權威性,形成了認證認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推進認證認可監管部門建設,依法監管能力全面提升。認證認可法規體系初步完備,“區域化、層級化管理”的認證認可執法監管體系全面覆蓋,認證認可信息化管理系統基本建成,執法監管能力大幅提升。各級認證認可監管部門積極投身創先爭優活動,開展認證認可“下基層”、“聯系點”等活動,提高執法為民、服務基層的水平。國家認監委被授予全國“五五”普法先進單位。國家認監委認可監管部黨支部運用ISO9000標準首創的“五服務支部工作法”,被選為中央國家機關12個“優秀黨支部工作法典型”之一。
——推進認證認可行業建設,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圍繞認證認可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的定位目標,大力加強認證認可行業的能力、文化和行風建設,建立認證認可職業資格、從業規范和繼續教育等制度,引導從業機構和人員向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檢測認證機構。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發揮行業組織的職能作用,推動認證認可行業自律管理和誠信建設,相繼發布20多個行業自律規范,遏止了認證咨詢“一條龍”、認證證書無序轉換、價格惡性競爭等現象,建立了誠信經營、公平競爭、開放發展的認證市場秩序。2012年,國家認監委發布《認證機構社會責任指南》,引導認證行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進誠信建設。我國已躋身全球第二大認證檢測市場,認證檢測正在快速發展成為最具活力的高技術服務業之一,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新興門類和技術支撐平臺。
——推進認證認可科技基礎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國認證認可科技標準化實現了“從模仿引進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從被動跟進向支撐引領轉變”的跨越式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領域認證認可推進工程”、“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技術研究”等一批重大課題相繼被列入國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計劃,滿足了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對認證認可提出的技術需求。五年來,認證認可領域共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技興檢獎等國家級科技獎項11項,自主研制認證認可標準59項,為我國爭取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提供了堅實支撐。
2012年1月,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全國認證認可工作會議上提出認證認可“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總要求。面對科學發展的新藍圖,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將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沿著創新發展的道路,全面推進制度創新、監管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向認證認可強國跨越的步伐,更好地“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