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佳 通訊員 沈玉香 鄒曉斐
相關新聞>>
走進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位于國際商貿城A區3樓的圣誕用品銷售區,就能看到紅白相間的圣誕老人、霓虹燈閃爍的圣誕樹、各種各樣的圣誕貼紙,圣誕用品琳瑯滿目。
“今年的圣誕帽、圣誕彩燈等出口形勢還是不錯的。”娜娜是義烏小商品市場一家外貿公司的老板娘,她告訴記者,上半年外貿單子慘淡,讓她對今年的圣誕市場不太有信心,然而9月初開始,各種圣誕用品的單子便“熱鬧”起來了。她透露說,“截至目前已發出了價值300多萬元的圣誕用品,基本都是美國的訂單。”
9月,本已蒙上一層陰影的浙江外貿,正由于圣誕用品訂單姍姍來遲而多了一絲暖意。
圣誕訂單蜂擁而至
今年圣誕用品的訂單似乎是9月份突然多起來的。在一家圣誕用品商行,老板娘周麗麗正忙著發貨,她說:“一上午就發了幾十單的貨,幾乎忙不過來,而之前的兩個月,還一點感覺都沒有。”
每年的7月至9月是圣誕用品出口的集中時段。作為傳統的圣誕用品主要出口地——義烏,9月出口額達5365萬美元,創今年圣誕用品出口新高。除了義烏這一圣誕訂單的傳統出口地外,浙江圣誕用品等應季商品都隨著圣誕節、新年的迫近出口量大幅上升。據浙江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月至9月,浙江地區共出口圣誕用品17901批,同比增長15%,主要產品有圣誕樹、圣誕飾品、圣誕帽以及圣誕燈具。
“對于浙江不少出口企業來說,這是一年當中重要的出口良機。”浙江檢驗檢疫局相關人士表示,為了讓企業更好地開拓新市場,并確保圣誕用品符合市場要求,浙江局提前就通過多種渠道有針對性地宣傳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圣誕用品的技術法規和標準要求,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目標市場的信息。
企業進入微利格局
“今年生意不好做。”在新歐圣誕工藝品廠工作的陸敏英第一句話,就倒起苦水,“我這里90%都是走外貿的,但歐美的訂單減少后,利潤也大大縮水了。”
據義烏市圣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介紹,2010年,義烏圣誕用品制作廠有400多家,2011年增長到500多家,而今年則多達700多家。“所以,即使出口總量增長,但企業接到的訂單也不一定有大幅增長。”陳金林說,“再加上圣誕用品制造的原材料、人工成本和運輸費用都在不斷增加,出口企業已進入微利格局。”
而浙江檢驗檢疫局提供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9月,浙江局轄區圣誕用品出口達2714批,同比增長10.69%,貨值9234.25萬美元,卻同比下降3.42%。
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出口領域,出口企業常常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減料,產品質量更是成為檢驗監管的重點。為了加強出口圣誕用品監管,浙江局嚴格按照輸入國標準,對出口產品的安全、衛生、環保等項目進行隨機抽查檢測,以有效確保出口圣誕用品的整體質量安全。
創新產品海外暢銷
為了盡可能提高圣誕用品的利潤,一些圣誕商家也拼命在產品設計上動腦筋。
“自2008年進入圣誕行業,我們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款創新產品。去年推出的可收縮型圣誕老人和今年推出的鏡面圣誕掛件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博旭工藝品公司老板黃允旭說,“依靠每年推出的新產品,公司賺的利潤一年比一年高,今年的利潤又比去年高了10%。上兩款產品是針對外銷市場開發設計的,產品推出后在國外市場很暢銷。”
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在圣誕彩燈的設計上,以前大多用的是塑料制品,價格低廉,國外消費者當成一次性消費產品。現在用陶瓷和亞克力等材料制作,造型精美,而且新增加了很多卡通造型,除了圣誕節用之外,其他節日和聚會都能用得上,價格也大幅提高,以前每件售價2美元,現在每件賣到6美元。有些商家還開發了圣誕老人的靠墊和咖啡杯等,不僅可以在圣誕節期間裝點氣氛,還能在平時用得上,符合現在歐美客戶的實際需求。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