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惠良 毛界紅
多港分卸聯合檢驗新模式,不僅大大提高了計量精確度,還較好地對減載港至目的港期間承運方進行有效監管,而且減少了存在的重大短重風險等問題,有效維護了正常貿易秩序。這種模式引起各方重視和關注,并在長三角地區迅速應用。
鑒定人員測量液深
近日,江蘇、浙江聯合建成的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正式投入使用,這對于進口大豆、鐵礦石等大宗散裝貨物的檢驗鑒定工作來說,是一次重大改革,成為進口商品口岸鑒定監管工作的示范和樣板。
傳統模式亟待改進
同一船舶同一航次進口的貨物根據收貨人或運輸條件等需要,在國內2個以上港口卸貨,通常稱為多港分卸。
長江航道水深大多在10.5米以下。進口散貨一般租用載重7萬噸的巴拿馬型或載重15萬噸的好望角型散貨船,其設計吃水均超過長江航道水深限制,因此在進入長江前,必須先在鄰近的沿海港口如浙江舟山、寧波北侖、上海綠華山、山東日照等減載部分貨物以減小船舶吃水,然后再將剩余貨物運抵長江沿線的最終目的港。
由于減載作業采用的是船到船的過駁作業方式,減載作業現場不具備對所減載的貨物實施衡器計重的條件,因此減載口岸只能采取水尺計重。按照國際慣例,水尺計重的允許誤差為5‰,如果貨物短少5‰以內一般不作短重處理。衡器計重的允許誤差為2‰,精確度遠遠高于5‰。雖然張家港同時具備水尺計重和衡器計重的條件,但是不同計重方式得到的數重量結果不能相加,因此也只能采用水尺計重方式。但保險公司規定進口大豆的免賠率為2.5‰,那么2.5‰~5‰之間的短重將不被保險公司賠償。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亞平推算,進口的大豆就因在舟山港減載時受條件所限無法實施衡器計重,每年有2700余噸短少大豆遭拒賠,公司為此年損失近700萬元人民幣。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為此積極探索建立多港分卸聯合檢驗新模式:把以前由減載口岸、目的口岸兩地分別做水尺計重,改為兩地聯合監管,減載口岸進行監視卸載,將貨物直接卸載到轉運船上,然后對轉運船加施封識,經封艙后的貨物與剩余在外輪上的貨物,全部運到張家港,張家港口岸負責對全部貨物進行衡器計重,并把減載貨物計重結果告知減載口岸檢驗檢疫局,最終由目的港(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統一以衡器計重結果出具檢驗證書。
新平臺提升監管水平
為使多港協作更加緊密、更加規范、更加科學,張家港局以建設“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抓手,在江蘇檢驗檢疫系統率先提出創建進口商品口岸鑒定監管樣板區。
2010年,由張家港局牽頭,聯合浙江舟山檢驗檢疫局、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研制開發“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2011年10月,該項目被江蘇檢驗檢疫局列入科研計劃。據測算每增加一對多港分卸口岸,有關企業每年可以從中受益500萬~1000萬元。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成為該項目的第一受益人,不僅在貨物短重索賠方面有了充分的保障,而且在處理進口貨物殘損等突發事件方面,也建立了聯動合作機制。
2011年7月16日,中糧公司從巴西進口6.56萬噸大豆,由意大利籍“ORSOLINA BOTTIGLIERI”輪自巴西VITORIA港運抵浙江舟山港,將部分貨物減載后,其余貨物繼續運至張家港。張家港局鑒定人員登輪發現載于該輪4號艙的貨物出現紅變,艙口下的四周內側大豆斷層明顯,板結嚴重。
張家港局鑒定人員立即通過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掌握到該輪在舟山港減載的全部信息。了解貨物于2011年5月26日至6月1日巴西港裝貨期間,先后因設備故障、惡劣海浪天氣停裝,并在裝貨時下過雨。從巴西至張家港的航行路線為:巴西VITORIA港→好望角→新加坡→臺灣海峽→舟山港→張家港。該輪經過好望角溫差較大,再加上該輪沒有機械通風設備,只有自然通風。因此貨物在1個半月的運輸途中沒有很好地通風。隨后根據大豆的受損情況、樣品檢驗結果以及受損貨物加工生產產品的檢測結果和商銷的影響進行估損貶值,最終驗得殘損大豆4183.474噸。在為企業出具殘損索賠證書3個月后,企業成功索賠260余萬元。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亞平說,索賠之順利、到賬之迅速前所未有。
成效顯著意義重大
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運行對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短重風險、節省時間、保險索賠等方面意義重大。
從物流成本方面來看,以澳礦為例。進口澳礦大多租用15萬噸級好望角型船,在舟山減載三分之二左右后進入長江,大船運費為165萬美元,加上轉運船運費27萬美元,總計192萬美元;若改租靈便型船直接進入長江,需支付運費300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多港分卸模式平均每噸可節省7.2美元。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物流部經理曹曉東介紹說,近期巴西、阿根廷至中國巴拿馬型運費約為每噸50美元,舟山至長江口轉運費為每噸40元,多港分卸模式可以每噸節省6美元。
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長江沿線企業通過舟山口岸進口大豆115船次,共700萬噸;進口鐵礦207船次,共1827萬噸。假設運費基本保持上述水平不變,那么舟山港的減載業務,近3年為國內糧油企業節省運費4200萬美元,為鋼鐵企業節省運費13154萬美元,從而拉低了企業的進口成本,為國內原料加工工業和對外貿易經濟發展貢獻卓著。
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新平告訴記者,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運用,讓他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捷,不僅排除了分卸過程中的短量風險,縮短了船舶靠泊時間,港口作業效率明顯提升,提升了物流管理水平,而且在對外結算、對外索賠方面贏得了主動,每年為企業直接帶來經濟效益達1000多萬元。近3年來,因簡化程序節省時間7920小時,共為企業增效6336萬元。
中怡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孟萍說:“我們經過嚴格的保險風險分析,對采用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企業連續3年主動降低保險費率,從原來的0.8‰降低到0.72‰,為企業節省了一筆不小的保險費支出。另外,因短重對外索賠由原來的5‰降為2.5‰,近3年為企業多挽回損失1530萬元。”
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運行已成為長三角國際開放口岸對外形象的靚麗品牌。
鏈接
“多港分卸港口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改變了以前的“封艙工作記錄”、“貨物交接記錄單”等有關信息以電話、傳真或郵件的方式傳遞,現在只要通過手機登錄平臺,就能進行重量鑒定、封艙等各項工作,相關人員都能看到工作現場的船貨、數據報告、計量問題和船方誠信情況等信息,通過封識鑒定、視頻監管實現數據實時傳輸,確保貨物運載過程得到嚴密監控,達到檢驗鑒定信息公開、透明和及時共享,再一次提升了檢驗檢疫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從而實現了港口鑒定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移動化”。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