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朱紀友
王岐山副總理在中國質量發展論壇上強調:“從根本上說,無論是提高產品質量,還是工程質量、服務質量,主體都在企業。”這一論斷,深刻揭示出當前政府監管部門的工作根本點、著力點,在于切實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如果忽視這一根本,監管人員只能忙于檢查、疲于應付;抓住了企業這個根本,將我們的監管責任與企業的主體責任緊密結合在一起,共筑質量安全長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幫其提升能力。各地進出口企業中只有少數規模大、檔次高,大量的是小微型企業,甚至不少是“父子廠”、“夫妻店”,很多企業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經營理念和模式。這些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顯然在許多方面力不從心。檢驗檢疫部門從這一實際出發,必須加強教育引導,首先幫助企業提升全面素質能力。一是發揮政策法規優勢,發布產品標準和預警信息等,幫助企業了解質量主體責任的內容和要求。二是發揮管理體系優勢,檢驗檢疫技術專家深入企業開展培訓指導,督促設立首席質量官,幫助企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三是發揮技術設備優勢,針對企業自檢自控能力不足的現實,加強技術人才的培訓,開展實驗室能力比對,了解企業在質量安全方面的缺陷與不足。通過培訓、指導,讓企業有所知、有所為,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助其查找風險。風險無處不在,不知道風險所在是最大的風險。質檢系統部署開展的風險排查整治活動,不僅執法監管人員要搞,很重要的是延伸至企業,幫助企業辨識風險、排查風險。對重點企業,應指導幫助企業建立起生產、品管、實驗室、基地等相關人員參與的風險管理小組,對產品、工藝、人員等情況進行風險分析。檢驗檢疫部門可以發揮掌握國外通報預警信息的優勢,針對一個時期國外通報問題,組織轄區企業,共同召開檢企風險分析座談會,建立起檢企共同磋商分析機制。由被國外通報企業現身說法、以案釋案,一方面通報交流質量安全信息,另一方面發揮警示作用。這樣的教育課別開生面,改變檢驗檢疫部門與企業“一對一”、閉門思過的傳統,大家共同分析發生問題的原因,共同議定解決問題的對策,群策群力,共同應對,對出問題的企業是一種幫助,對未出問題的企業是一種提醒,使更多的企業受到風險管理教育,能夠大大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意識。
打其違法行為。進出口企業既是服務對象,又是監管對象,不能把企業簡單定位成親人或敵人關系。檢驗檢疫部門有不少同志,怕嚴管得罪企業影響行風評比,往往導致了只做老好人,成了企業的“保姆”。追逐利益最大化、減輕和逃避監管是管理相對人的普遍共性,只防不打,企業滿不在乎、有恃無恐,防范與打擊必須兩手都要用,教育與懲處相結合。實際工作中,一定要重視以案釋法,查處一例典型案件,往往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如某地區出口蔬菜企業中,逐漸形成了相互買賣使用檢驗檢疫證單的潛規則,檢驗檢疫部門發現線索,順藤摸瓜,查處了其中一家很有影響的公司,該公司是出口龍頭企業和創匯大戶,并將其移交當地公安機關,對其非法失信行為,進行罰款,暫停其備案資格,還將其申報納入D級企業管理。這一案件對轄區內其他企業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原來業內普遍存在的“潛規則”,在一夜之間竟銷聲匿跡。在強化日常監管的同時,主動出擊,集中力量進行專項整治是解決痼疾頑癥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質檢系統部署開展了多次整頓食品安全、檢驗檢疫工作秩序的專項行動,依法嚴肅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規行為,成效有目共睹。剛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樹立起來,可親可信的人民質檢形象也會得到加強。
褒其守法誠信。誠信是對企業主體責任的最大要求,企業的誠信缺失、道德失范、見利忘義是各類惡性質量事故問題的罪惡之源。作為政府監管部門,要下大力氣建立企業誠信褒揚、失信懲戒的外部約束機制,最大限度地提升企業抓質量保安全的內在驅動力。一方面,對守法誠信者應予以鼓勵、支持,建立完善企業安全信用檔案,完善執法檢查記錄,根據信用等級實施分類管理,讓老實規矩的企業進入綠色通道,享受便捷快速的服務,凡是信用好的,要減少檢查的頻次,降低其各方面成本,幫助其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對違法失信企業,在監管上加密加嚴,既進一步控制其風險隱患,又增大其違法失信成本。同時,建立健全信息公開機制,將其列入“黑名單”向社會發布。暢通群眾舉報投訴渠道,支持新聞媒體實事求是報道質量安全問題,讓這些“問題企業”在整個社會的監督中,無處躲藏,人人喊打,整個社會形成守法誠信光榮、違法失信可恥的良好氛圍,從而更好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領導責任,大家一起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質量安全風險的底線。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