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傳來消息,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科研項目《重要外來入侵生物檢疫防控與預警技術》,榮獲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科學研究類三等獎。中國植保學會科技獎是經科技部、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的面向全國植物保護領域的非政府科學技術獎,是中國植物保護領域的國家級最高獎項,也是一個具有權威性、學術性、代表性的科技獎。
據悉,該項目以進口大宗農產品攜帶的有害生物為研究對象,針對長期以來嚴重限制重要外來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包括監測技術、預警技術和檢疫技術。項目組遵循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準則,從白蟻的分布、定殖和擴散可能性、經濟影響以及隨木材傳入中國的可能性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風險分析,首次確定了29種高風險的檢疫性白蟻和5個進境原木攜帶白蟻的高風險國家和地區;廣泛收集整理有害生物的資料、標本,研制成專著和標準,直觀展現了白蟻、小蠹蟲和入侵雜草的宏觀和微觀鑒定特征,成為鑒定此類有害生物的重要依據;探索白蟻、小蠹蟲和紅火蟻的檢疫誘集技術,在檢驗檢疫系統十幾個口岸推廣應用,給現場的檢疫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方法;著重開展白蟻的表皮碳氫化合物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應用于物種鑒定和系統發育研究,為入侵物種的檢疫鑒定提供新的方向。該項目自研究以來,共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1項;先后研制3個國家標準,承擔省部級和江蘇檢驗檢疫局科研項目6項。此外,主編1部權威專業工具書,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2篇,參與編著2部專業工具書。
該項目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進口大宗農林產品檢驗檢疫措施,在建立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保護資源性農林產品安全進口、促進我國動植物及其產品出口、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產生了極其顯著的社會與生態效益,推動與促進了我國對入侵物種區域控制技術的發展,豐富了入侵生物學的理論、技術與方法。(朱一舟 施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