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標準化工作試點取得成效
產業基地出現“三高”
本報訊 (楊義武 記者沈 洪)僅幾平方公里的面積,集聚了11名院士、近百名教授及千名科研人員;累計研制國際、國家等各層產業級標準60多項、科技服務標準262項;入駐企業從試點前的56家上升到216家。通過3年的國家和省標準化工作試點,廣東廣州市番禺區“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以下簡稱產業基地)成為科技人才、標準研制、產業集聚的高地。
數字家庭產業是指家用和個人數字化產品,按照現代家庭生活需求組成的集視聽娛樂、信息服務和家居控制等功能于一體,并通過有線電視、寬帶通信、無線通信等與外界實現信息交互和社會化家庭服務的綜合智能系統。據了解,廣州市番禺區“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啟動于2007年。隨著數字化產品及信息服務在家庭不斷滲透并日益融合,產業基地按照“互動電視、網絡家庭、智慧家庭”三代技術路線,研發出高清互動機頂盒、家庭網關、平板電腦等核心產品,使數字家庭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產業基地迅速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產業關聯性強的產業鏈。
2009年5月,為抓住數字家庭產業發展機遇,廣州市番禺區質監局以產業基地獲得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和廣東省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為契機,根據產業發展和科技服務的特點與需求,從制定地方技術規范和設立基地一體化服務中心入手,建立了產業與科技服務標準體系。
在推進數字家庭標準體系建設中,為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番禺區質監局在廣東省、市質監部門的指導下,通過強化入園企業的標準先行意識,實施標準引領體系的建設。一方面,經過努力獲批成立了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工作委員會和廣東省數字家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從而推進建立了中、日、韓三國“數字家庭(DHIA)國際標準組織”,實現了中日韓從各自的數字家庭網絡領域的標準技術、產品應用、市場發展和政策背景等角度,聯合開展數字家庭網絡領域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著重服務企業提高自主創新和專利向技術標準的轉化率,指導企業積極開展數字家庭有關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的制修訂。目前,產業基地入園企業已依托數字家庭中心申請了552項發明專利和13項PCT國際專利,通過專利向標準轉化,使家庭多媒體與數據網絡通訊協議規范、家庭控制網絡通信協議規范等多項標準填補國際和國內標準空白。由此推動了AVS、DRA等國家標準的產業化,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家庭核心技術標準規范和核心產品。
在標準體系建設過程中,番禺區質監局非常注重產業基地的技術應用、服務和標準研制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完善,使其形成了聚集效應。該局依托數字家庭產業聯盟,通過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搭建起了企業公共平臺,促進了數字家庭相關產業的凝聚。試點后,產業基地集聚了國家AVS中心工程中心、韓國SK電訊等技術中心和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并匯集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入駐企業數遞增了286%,形成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聚集了350多名標準研制人員從事標準化專職工作,形成數字家庭“標準人才聚集之區”。
“3年試點,使產業基地成為科技人才、標準研制、產業集聚的高地,推動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形成了以標準和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從芯片到內容全鏈條的發展,使基地產值從試點前的35.6億元上升到去年的120億元。”廣州市番禺區質監局副局長賀建華贊嘆“三高”的作用,他認為:產業基地出現的“三高”,不僅為完善數字家庭產業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數字家庭產業也將成為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亮點。《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