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標準化 就會邊緣化
——廣西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紀實
□ 魏川川 梁詩菡 本報記者 吳 彬
“以前劉三姐說‘我家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水敬親人’,現在我們是有好茶好飯和好酒的。”日前,在2012年第二期全國農業標準化培訓班上,廣西質監局副局長楊艷陽用這樣的開場白引得全場觀眾會心一笑。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好茶好飯好酒”都有了。
百色香芒、凌云白毫茶、陸川豬示范區……現今,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在廣西已發展至118個,區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174個,且標準從單一的產品標準逐步發展成為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系列標準,基本建立健全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覆蓋了畜牧、農、林、桑蠶等33個地方特色領域,示范基地帶動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應用面積在300萬公頃以上。
“一個標準勝過十萬精兵。”多年與標準化打交道的廣西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蘇彩和感慨道,他親歷了廣西農副產品出口從散兵游勇到集團化運作的風風雨雨。
廣西作為我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出口基地,經受著農副產品國際貿易壁壘不斷升級的考驗,各國制定的技術標準越來越高、限制指標也越來越苛刻。在一道道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進逼下,廣西傳統的畜牧業和種植業生產逐漸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分散的飼養、種植與規模化經營之間的矛盾,生產與流通相脫節、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等問題日益突出。
為正確應對農副產品面臨的“非常”時期,廣西堅持“政府大力推動、市場有效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的工作方針,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發展,大力引導農業示范區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協作模式進行生產,以做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前廣西70%以上的市縣都建立起了以龍頭企業帶動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廣西質監局作為“農業標準化示范”的倡導者,則充分發揮系統的綜合優勢,通過加強農副產品藥物殘留監控和產品質量監督保證體系貫徹等有效措施,幫助企業建立一個個自主經營發展的基地。
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有效措施,加強農業標準化則是廣西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縮影之一。
“在廣西企業的初創階段,很多企業是無證生產,更談不上什么標準;在區域經濟高速發展期,大家忙于生產,也沒有顧及標準;直到整個市場進入“堅冰期”,大家才意識到技術與標準的重要。”據廣西質監局局長鄧于仁介紹,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節能減排、節約資源,提升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打破國外技術壁壘,促進區域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基于這樣的考慮,2009年5月,廣西全面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
自此,廣西以促進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農產品、食品安全為重點,大力實施重要技術標準研制推進工程、建立健全優勢特色產業標準體系、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節能減排標準體系、服務業標準體系、標準化政策法規及標準信息服務體系,以先進的技術標準,提升廣西科學發展的質量。
為了推進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廣西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參與標準起草制定的企業都表現上乘,也嘗到不少甜頭。據廣西柳工集團董事長王曉華介紹,各企業都希望未來標準能更多地采用自己企業的標準、體現自己的利益。因為標準一旦建立,與標準不一致的企業就得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果更改一個測量方法,就可能要求企業改變流程操作方法、更換生產設備、對生產體系進行微調等,這都是巨大的成本開支。
“企業不能參與標準制定,就只能處于跟蹤標準狀態!”王曉華說。從2003年起,柳工就代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參加國際ISO/TC127的國際標準制修訂審查工作。柳工既積極參與制修訂ISO標準,也在產品研發中實施應用ISO標準,所生產的近30款產品全部通過歐盟的CE認證。僅2011年上半年,柳工出口整機就達3901臺,國際業務收入達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5.9%。外界驚呼柳工高配置產品的安全性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已有能力突破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技術貿易壁壘。
廣西以“雷霆之勢”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收獲頗豐。“十二五”期間,圍繞廣西“14+10”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將進一步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400項、行業標準200多項,發布廣西地方標準784項,組建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5個、廣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個,組織開展5個國家級、11個自治區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廣西在標準領域的話語權,為“廣西制造”向“廣西創造”跨越并走出國門打造“世界標準綠卡”。
“得標準者,得天下。沒有標準化,就被邊緣化”。鄧于仁道出心聲,隨著貿易國際化日趨發展,各國設立技術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產業發展的措施有增無減,廣西每年有20%的出口企業遭遇技術貿易壁壘,損失依然很大,作為中國通向東盟的“排頭兵”,廣西實施技術標準戰略要站在戰略高度,抓住機遇,奮發有為,創新發展。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