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崗位上的質檢人
——記山東濟南檢驗檢疫局報檢大廳檢務人員
□ 邢萬慧 溫書坤
在以“泉水甲天下”聞名的山東省省會濟南,有一支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檢驗檢疫隊伍,這就是濟南檢驗檢疫局報檢大廳的年輕人。多年來,他們立足平凡崗位,高效履行職責,用行動詮釋什么是“新一代質檢人”。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年輕的質檢人將以更加充沛的熱情和信心,高舉十八大旗幟,用十八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新時代的質檢事業和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事業奉獻青春和力量。
不會拒絕的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1年上半年,因工作需要,濟南局報檢大廳幾名有經驗的同志相繼調出,“老同志”只剩下劉平波,他主動擔起重任,帶領新同志盡快熟悉業務。那段時間,他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鐘,滿負荷運轉。可就在這緊要關頭,他未滿周歲的孩子扁桃腺嚴重化膿,高燒數日,引發肺炎,需要輸液。作為一名父親,他非常疼愛孩子,可這時崗位又離不開自己,怎么辦?他猶豫再三,還是將孩子交給體弱的愛人照料。這天他忙完工作,拖著疲憊的身軀趕回家中,才知愛人也發起了高燒,正在醫院輸液。面對愛人委屈的眼神,1米8的男兒禁不住落下愧疚的熱淚……在他的帶動下,大家充分發揚雷鋒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勁往一處使,確保了工作的平穩過渡。
工作中的劉平波是“一個不會拒絕的人”。他始終堅持“寓把關于服務之中”的理念,在嚴格審單的同時,設身處地為工作對象著想。經常有報檢員臨近下班或周末才來辦理報檢或領取檢驗檢疫證單,他都是主動留下來細心為他們辦理業務。無論是工作對象還是同事,遇到問題總是第一個想到他。有報檢員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每當遇到問題給檢驗檢疫局打電話,一聽是劉科長接電話,心里就踏實多了。”
“急事急辦、特事特辦、難事幫辦”,在他們這里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5+2”、“白+黑”的響當當的承諾。在濟南市委托民意調查中心開展的行風評議無記名問卷和電話隨機調查中,劉平波等人多次得到被調查者的肯定和稱贊。
不留情面的人
程利利,2011年新進人員,局里最年輕的同志,也是最年輕的共產黨員。無論是面對繁雜的工作,還是面對不同的工作對象,她那標志性的甜甜微笑總是會給人帶來輕松和愉悅。然而,有幾天,她那依然甜甜的微笑下似乎隱藏著些許傷感。原來,她遠在河北老家的父親病重住院了,作為長女的她很想在父親病榻前盡孝,但繁重的報檢業務和緊張的人力,使她不忍心開口請假。當領導從側面了解了這一情況后,安排她回家看望病重的父親。在其父親的病情剛有好轉后,她又匆匆趕了回來,出現在工作崗位上。
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科班出身,年輕的程利利對于報檢單據有著深刻的理解。剛工作不久,她就敏銳地察覺報檢單位和報檢員對報檢單據不夠重視,經常是一票單子要審核好幾遍才能通過,不僅加重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還影響了通關速度。她積極提建議,在領導的關心下,開展了“報檢單據質量月”行動,報檢單據質量明顯好轉,工作效率隨之提高,工作對象也受益。報檢員們都服氣地說:“那個小姑娘真厲害,一點小問題都能看出來,別看她笑得甜,手下可一點都不留情。”
不出差錯的人
“一個人收費一次不出問題不難,難的是收費十年不出問題。”這是領導和同事們對蘇茜茜的評價。收費工作單調而枯燥,但對收費人員要求極高,否則,就有可能影響工作流程,引起報檢人員不滿甚至投訴。
蘇茜茜的愛人長期在外地工作,父母也不在濟南,她一個人照顧剛上小學的女兒和這個家。為了不耽誤工作,每天她總是早早就把女兒送到學校,下午忙完后再到學校接女兒。常常因為工作,當她趕到學校時,偌大校園只剩下女兒孤零零一人。有人勸她找別的同事替一下,她卻說,“別人也都很忙,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再說他們對收費業務不是很熟悉,如果出了什么差錯,耽誤了工作影響不好。”
這位年輕的媽媽在工作上總是怕出差錯,卻把“差錯”留給了女兒。也許,正是因為親情上的“差錯”,才保證了工作上的“不出差錯”。
不辭勞苦的人
由于人力緊張,新進人員并沒有專門的時間學習和參加培訓。于是,在老同志的傳、幫、帶下,他們自覺堅持學中干、干中學,很快熟悉和掌握了檢務崗位業務知識,歷經磨礪,挑起重任。
朱新軍,進局前曾在國外參與國際大型合作項目多年,也曾在山東大學從事教學工作,經歷豐富。但面對檢務工作這一新課題,他調整心態,虛心學習業務知識和崗位技能。還運用豐富的科研經驗,短時間內完成了“基于CIQ2000系統的基礎數據與業務流程核查系統”科研立項報告書的起草工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報檢大廳每個同志身上所展現出的精神,是濟南局機關建設的一個縮影,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2011年,這個集體榮獲省、市兩級創“三優”共建文明口岸活動“文明示范窗口”稱號,劉平波等同志先后獲“全國質檢系統窗口建設先進個人”、山東檢驗檢疫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濟南市文明服務微笑個人”等榮譽,他所在的法綜處榮獲省級青年文明號、濟南市扶持外貿發展先進單位等殊榮。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