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社會 多方共贏 良性發展
CQC等認證機構聯合發布履行社會責任聯合倡議
本報訊 (記者丁 瑩)近日,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主辦的“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方圓標志認證集團3家認證機構共同發起《中國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聯合倡議》,《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社會責任報告(2002-2011)》同時發布。
據了解,CQC等3家機構發起的聯合倡議包括4個方面,分別是強化意識,健全機制;誠信守法,熱忱服務;關愛員工,保護環境;服務社會,傳承文明。倡導認證機構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認證機構的公正性,維護中國認證行業的公信力,更好地發揮認證“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作用。
CQC的社會責任報告對該認證中心履責的實踐工作進行了簡要總結,將主體內容分為5個方面:機構篇、職責篇、自律篇、回饋篇、評價篇。機構篇主要從歷史沿革、工作職責及與相關方關系、公益性和公正性的保障、可信的質量服務品牌等方面詮釋了機構的公益性方向;職責篇主要從推動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實施、守護認證產品的安全質量關、構筑國內企業“走出去”的綠色通道、傳播先進的質量文化、創新認證服務的內容和領域、讓認證服務走進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等角度介紹了CQC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方面;自律篇從依法執業、規范運作、嚴格自律、員工權益、創建節約型認證機構等方面介紹了CQC一直以來在自身建設(規范運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回饋篇從公益宣傳、播種生態文明、扶危濟困、共建活動等方面介紹了CQC所開展的部分回饋社會的活動。
據介紹,2008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意見》,此后,不但大多數中央企業陸續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而且許多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駐華機構,甚至學校、協會及其他監督管理機構也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今年6月,國家認監委發布《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意見》,明確了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方向,其中要求強制性認證指定機構和指定采信業務的機構應積極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對于認證機構尤其是CQC等國有事業單位性質的認證機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各方專家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
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教授認為,事業單位以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形式作為促進其履行公益性和公正性的手段,是一種創新模式,也是近年來的探索路徑。他同時建議,企事業單位在開展公益性活動中,不能僅局限在捐款等活動上,而應該發動員工參與公益活動,不僅從經濟上,更應該從意識形態上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家認監委副主任程方認為,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不能離開主業,要構建責任認證、誠信認證的行風,要處理好做市場與保證質量的關系、做好服務與堅持標準和規范的關系、大處著眼與小處著手的關系。要秉承“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宗旨,堅守公正、客觀和對社會負責的原則,健全工作機制,推動履責工作邁上更高臺階。
國家認監委認可部主任生飛表示,作為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是誠信,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要結合國家認監委發布的《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意見》并具有行業特性。同時,他認為,認證機構要加強宣傳工作,一是因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讓更多的公眾了解認證、信任認證;二是加強宣傳也是加強社會監督的手段之一。
CQC主任王克嬌說,履行社會責任的工作已形成一種社會共識,責任競爭力逐漸成為企業等社會主體參與競爭、體現價值存在等的重要因素。社會責任報告反映了認證機構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知,是認證機構履責的行動宣言和具體展示。認證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是其公共服務屬性的應有之義,是實現與相關方共贏的重要途徑,也是機構發展的內在需求。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