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處是茶鄉
——走進貴州石阡苔茶發源地
□ 周興政 本報記者 歐陽維民
近幾年來,貴州茶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全省新建茶園以年均近5萬公頃速度持續增加,總面積已達到30萬公頃,躍升到全國第二位。而貴州茶葉又以石阡苔茶的發展最引人注目,還在早幾年前,石阡還是默默無名,如今石阡苔茶種植面積已居全省首位,在貴州省內各條高速公路上都能看巨幅的苔茶宣傳,呈后來居上之勢。日前,記者走訪了石阡苔茶的發源地——貴州石阡縣五德鎮新華村,真實感受了石阡苔茶近年來喜人的發展。
從石阡縣城往東,沿山而上,先走縣道,再走鄉道,路程其實不遠,卻要驅車兩個小時,才到新華村,這里周邊云霧繚繞,風景優美。新華村是歷代貢茶產區,也是該鎮的核心茶區,今年被評為貴州最美茶鄉、苔茶發源地。1959年,石阡苔茶參加全國群英大會,就被贊譽為“茶葉之中的味精”,周恩來同志曾為新華大隊茶場親筆提詞:“茶葉生產、前途無量。”
接待記者的是新華村主任王飛,他還有另外兩個名頭,石阡縣夷州貢茶公司法人代表和石阡縣國品黔茶新華茶葉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王飛這樣解釋他的身份:搞公司的目的,是做給消費者看;當主任的目的,是帶著大家干;當社長的目的,是幫助大家賺。在采訪過程中,王飛一開始就聊起了質監部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據介紹,在石阡縣政府的支持下,石阡質監局與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制定了石阡縣第一個貴州省地方標準《石阡苔茶》產品標準,于2007年11月5日正式由貴州省質監局發布實施,標準的制定成為石阡苔茶發展的奠基石。2008年,石阡縣質監局將“石阡苔茶標準化生產”申報為第六批全國農業生產標準化示范項目和中央現代農業資金茶產業標準化建設項目,并為項目的實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了7個石阡地方標準,對石阡苔茶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宣傳進行“五統一”,示范項目的實施對石阡苔茶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9月,石阡苔茶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政府相繼制定出臺了石阡苔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已有3家企業獲批準使用。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實施石阡苔茶品牌戰略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新起點,2010年石阡成功申報“中國苔茶之鄉”,同年石阡苔茶被評為“貴州三大名茶”,2011年石阡苔茶獲“貴州省名牌產品”。
近年來,伴隨著石阡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戰略決策的實施,新華村也成為全縣發展茶葉產業的重點村。而王飛自己的茶葉基地也從最初的3公頃發展到現在的30多公頃。在發展過程中,他堅持以“創品牌、拓市場”為宗旨,以消費者滿意為核心,以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為目標,走“公司+合作社+農戶”之路,先后注冊了夷州貢茶有限責任公司、石阡縣國品黔茶新華茶葉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華貫”牌商標,并積極申請QS準入、有機食品認證。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已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品牌、知識產權。企業固定資產達2000多萬元。王飛發展茶葉產業的成功之路,影響面廣,幾百公里范圍之內眾所周知,為全縣茶農依托茶產業發展致富樹立了榜樣。
王飛說:“10年前,每公斤干茶僅20元左右,每戶茶葉收入就300來元。如今,一芽茶青160元/公斤,戶均茶青收入8000余元。”茶葉產業給村民帶來了實惠,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從事茶葉生產,村民主動要求建茶園,并投入到茶園管理中,茶葉產業已成為該村發展的“陽光產業。”
隨著該村茶園面積逐漸擴大、可采茶園面積的迅速增加,為提高茶青下樹率,王飛個人通過多方籌資投入180多萬元,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引進了目前先進的流水線加工,利用數控技術,實現加工清潔化,從而提升茶產品的質量。
現在,全村種茶0.2公頃以上的286戶茶農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可為茶農提供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茶葉加工等專業技術培訓,最重要的是,為茶農的茶青銷售提供了堅實保障。據統計,僅今年春茶,由王飛付給當地茶農的茶青款就達400余萬元,茶農茶青收入多的達兩萬余元,低的也有5000元。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