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巧云 吳 碩
隨著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日益頻繁的貿易往來給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提供了大量機會,僅農業部公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就有435種之多。由于入侵生物在當地沒有天敵,且人們對入侵生物的生活習性認識不足,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外來物種肆意繁殖,嚴重破壞了我國生物多樣性,造成土著物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消失和滅絕。
8月16日,中山檢驗檢疫局“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醫學媒介生物DNA條形碼檢測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正式啟動,它所開發應用的DNA條形碼技術為近年來國際上剛剛興起的應用于生物種類鑒定的新技術。對節肢動物的鑒定主要利用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I的編碼基因進行種類鑒定,是建立在DNA提取、擴增、測序和序列分析等現代先進的分子生物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分類手段。與傳統的鑒定方法比較,DNA條形碼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即將成為口岸檢疫領域的新武器。
“就是剩下一條腿,
我也能認出它”
中山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幽默地說道。據他介紹,出入境檢疫過程中經常會截獲大量活體的,或者死亡的動物類群。其中不乏卵、幼蟲、蛹和肢體殘缺不全的樣本,給物種的鑒定造成很大的障礙。幼蟲的特征差異小,而且有些特征在不同的發育時期不夠穩定,因此,根據形態學特征進行種類鑒定很難確保其準確性。
而新興的DNA條形碼技術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方法,對物種的鑒定不再受蟲態的限制。對截獲的卵、幼蟲和蛹等非成蟲蟲態以及肢體殘缺不全的物種,可以根據其條形碼數據直接和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對比,而達到物種鑒定的目的,沒有必要將其在培養成蟲后再進行鑒定,為進一步采取相應的檢疫措施節約大量時間。
“量產”、“火眼金睛”,
讓“象牙塔”內的技術走向大眾化
據該負責人介紹,傳統的動植物檢疫和衛生檢疫無論是成蟲培養過程還是種類辨別過程對鑒定者都有著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鑒定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這樣一個傳統的分類工作人員往往需要數年的專業培訓。而條形碼技術一旦得到普及,對鑒定者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要求將大大降低。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從不同生物樣品中的核酸提取手段日漸成熟,DNA擴增技術越來越成熟,測序商品化越來越方便和便宜。分子分類只要求工作人員接受一定的訓練,有簡單的分子操作技能就可以了。相當于批量生產“火眼金睛”。
打造物種鑒定“百科全書”,
讓有害生物“原形畢露”
缺乏龐大而系統的標本收集和鑒定一直是檢驗檢疫機構確定有害生物種類的最大障礙。由于物種的極大豐富,大多形態分類工作人員僅對某一個類群,甚至一個科或者一個屬的物種能夠達到精確鑒定的程度,而對其他類群難以辨別、鑒定。有時甚至需要跟國外的分類專家及同行交換標本、交流意見,花費很長時間才能達到鑒定目的,費時費力,十分影響通關速度。而DNA條形碼數據庫建立且數據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達到外來物種快速準確鑒定的目的。一個系統而全面的DNA條形碼數據庫就好比一本物種鑒定“百科全書”圖譜,鑒定者只須按圖索驥,就能讓有害生物“原形畢露”。《中國檢驗檢疫》2012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