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一日
——西藏林芝質量興地督導工作側記之二
□ 本報記者 戴占軍
通訊員 張永煥
當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云霧,從腳下蒸騰而起,懸掛半山腰的時候,墨脫的清晨便來臨了。
這是11月21日。記者跟隨西藏林芝質量興地督導工作組一行,在當地干部的帶領下,登上墨脫制高點電視塔,俯瞰墨脫縣城。
“你們看,東邊山坡上是香蕉生產基地,西邊山坡上是茶葉園。這是我們的兩個支柱產業,正開始引入標準化種植。”縣政府辦副主任王祥生介紹說:“中間這片建筑就是墨脫鎮,從空中看,很像一朵蓮花。”
此刻,墨脫的美,墨脫的安詳,讓你有羽化登仙之感。督導組的同志們完全忘卻了昨日來路上的艱辛,一邊和當地干部談論農作物管理情況,一邊欣賞“高原孤島蓮花城”的景致。
和記者一樣,大家都是第一次進入墨脫,被同志們戲稱為“質監墨脫處女行”。督導組組長蒲前亨說:“不是我們不想來,而是進出墨脫的路,真的是難如登天!”
這話一點不假。想起昨天來時路,記者依然心驚肉跳。盡管有神秘的嘎隆拉雪峰、西藏最美原始森林,以及湍急曼妙的河溪一路相伴,但是,道路的艱險還是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腳下是萬丈深淵,頭上是陡坡懸石,車子隨時有可能墜落或被滾石擊中。路面起伏泥濘、彎急坡險,我們多次被陷住的卡車封堵在半路。
聽了我們對來路的描述,當地干部笑起來。出自門巴族的多吉副縣長說:“現在的路是最好走的,再過幾天大雪封山,汽車就不能進出了。一年里墨脫斷路的時間,大約有四五個月。”他介紹說,墨脫海拔1200米左右,距離波密縣城扎木鎮120公里,全縣人口不到兩萬,而縣城墨脫鎮的常住人口僅有1000多人,可以說是西藏甚至全國最小的一個縣城了。制約墨脫經濟發展的瓶頸就是道路,談到筑路質量,主要是受制于復雜的地質和氣象條件。
一路交談著,大家從電視塔所在的小山下到墨脫城里。
主干道上橫掛的兩條標語,見出墨脫干部群眾對質量興縣工作的決心。“貫徹質量發展綱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同筑質量大堤,共享美好生活”。這兩條標語,讓督導組的同志們既親切又興奮,更感到在如此艱苦的環境和經濟相對落后的條件下,能夠堅守和貫徹質量意識,實屬不易。而當地干部說:“光掛標語不行,還得實干。但咋個干法才對頭?我們盼著你們來啊!”
就是在這樣良好的互動中,墨脫質量興縣工作座談會召開了。縣農牧局、衛生局、住建局、商務局、旅游局等9部門負責人相繼匯報了各自分管領域的質量工作開展情況,并介紹了工作中的難點、疑點和今后的著力點。
主管質量工作的副縣長王鵬在總結匯報中介紹說,目前,墨脫已經按照林芝地區行署的安排,成立了質量工作領導機構,制定了詳實的質量興縣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目標任務,重點培育石鍋、香蕉等特色產業和原生態旅游業。縣里要以質量工作為重要抓手,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建設美好墨脫,為當地少數民族和進出墨脫旅游的客人們造福。
隨后,圍繞在墨脫這樣一個非常特別的地區,質量工作到底該如何做,督導組和當地干部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讓記者沒想到的是,在座同志點了記者的名,說你們見多識廣,也給我們墨脫留下點建議吧。于是,記者從命即席發言,從新聞的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
后來,在小范圍交流中,王鵬副縣長還特別介紹了縣委書記劉革生對質量工作的重視。這位從福建來墨脫工作的援藏干部,在兩年的時間里,已經走遍了墨脫46個村落中的44個村落,徒步行程超過1000公里,多次經歷泥石流、雪崩、塌方等險情,走村串戶調研,幫助解決當地百姓的疾苦,還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質量工作意識。在劉革生和縣委縣政府班子帶領下,墨脫經濟發展迅速,3年來稅收增長了數十倍。而劉革生告誡大家,數量增長了,更要注重發展質量,向質量要效益。
這場熱烈的座談交流,一直延續到午后。
中午的工作餐很簡便,但當地領導還是堅持給大家上了一道石鍋燉排骨。“這石鍋是皂角石制作的,是我們墨脫的特產,燉出的湯味道很特別,你們應該嘗嘗。”督導組組長蒲前亨觀察著石鍋的造型和質地,詢問石鍋生產銷售情況,得知現在的墨脫石鍋還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和品牌,他當即表示,在標準制定和品牌建設上,地區質監局要作為一項特別的工作,給墨脫開小灶,提供幫助。
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起來,于是,工作午餐,儼然成了標準討論會。
下午,墨脫的太陽格外熱辣,冬季的山野,竟有夏季里的蒸熱,讓人爬山沒走幾步,就已經額頭冒汗。去香蕉和茶葉基地現場考察,確實得有點不辭辛苦的勁頭。督導組成員穿越墨脫鎮,先東后西,登上兩面山坡,調研種植和管理情況,擬議標準化推廣等工作。
風塵仆仆下山時刻,正是暮色徐來,晚霞漫天,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濤聲,愈發清晰可聞。
燈火依稀中,一群門巴、藏、漢男女老少,在墨脫標志性建筑蓮花好日子廣場上跳起歡快的鍋莊。
那舞姿,真是美極了。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