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先爭優 追求卓越
——武漢質監在黨旗下奮進
□ 吳明益
在貫徹落實國家《質量發展綱要》開局之年,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年,武漢市質監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高舉“質量強市”旗幟,緊貼服務經濟、構建和諧大局,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全面完成各項績效目標任務。
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提升質量和提高效益為基礎。2012年,圍繞全市“工業倍增計劃”,武漢市質監系統把實施名牌戰略的主攻方向,轉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把“質量興區”工作的重要目標,放在扶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和優勢自主品牌的打造。
思路決定格局,改革促進創新。今年,武漢市質監局與東西湖區吳家山經濟開發區、東風乘用車公司分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建“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同創自主品牌卓越績效。這兩份《合作備忘錄》的先行先試,以及江岸區、洪山區率先設立“區長質量獎”,在品牌、標準化、技術檢測、民生計量、質量安全監控等方面,建立起“大質量”機制。
立足質量發展戰略,加強宏觀規劃指導。結合武漢市重點打造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武漢市質監局深入調研,全面分析,精心組織編制《武漢市質量發展規劃》。《規劃》從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層面,旨在培育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叫得響的精品名牌。
穩增長,調結構,開展質監“大服務”,推進質量提升工程更上一層樓。組織社會參與、專家評定的武漢名牌產品和市長質量獎評選,既促進了名牌培育發展工作,又激勵了“質量興企”和創名牌的熱情。市、區兩級政府加大對標準研制和名牌產品的獎勵力度,提高了“武漢制造”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應。
突出創新驅動能力,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助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武漢市質監局重點指導華中數控、華工激光、長飛光纖等單位,主持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74項,引導一批新興產業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35項。目前,標準創制已成為武漢市加快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探索聯動新機制,強化安全風險監管。針對特種設備安全排查出現的7大類、110個風險點,武漢市質監局聯合各區政府,共同建立“街道查找報告,質監督促查處”的工作機制,逐項落實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責任人。實行部門與社會齊抓共管、監察與服務同步并舉,使特設安全工作初步形成了“大安全”的監管模式。
計量惠民“四走進”活動深入基層,誠信計量進市場、健康計量進醫院、光明計量進鏡店、服務計量進社區;計量器具免費檢定服務,覆蓋全市300個集貿市場和208家基層衛生機構;監督抽查的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指標做到疏而不漏,隱患食品的召回處理率達到100%。
“科技興檢”是支撐質量振興的技術基礎,也是質量工作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手段。目前,武漢市在已有3個國家級質檢中心的基礎上,正在加緊建設紡織服裝、家用電器兩個國家級質檢中心,以及華中地區設施一流的計量檢測機構。這批公共檢測平臺的興建,將為先進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與時俱進的技術支撐。
強基固本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提升了檢驗質量和提速增效。武漢質檢所牽頭制定的IEC國際標準《工業電熱設備-紅外發射器試驗方法》,成為該所牽頭制定的第3項國際標準;“廠內車輛仿真培訓系統”等8個科技項目,被列入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計劃;“橋(門)式起重機作業人員仿真操作培訓考核專家系統”科研項目,榮獲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智能型安全閥校驗操作與管理系統”等一批專利成果,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當前,武漢市上下舉力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步伐。2013年,武漢市質監局將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把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與抓好質量工作緊密結合,按照“夯實根基、提升能力、創新突破、促進轉變”的工作方針,抓質量,促發展;抓監管,保安全;抓技術,強支撐;抓隊伍,提素質。
“質量強市”踏征途,再譜藍圖寫新篇。伴隨著國家加快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兩型”社會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中國車都”、“中國綠色食品之都”等戰略性工程,更加突飛猛進。武漢市質監系統全體干部職工,將恪盡職守,奮進開拓,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復興大武漢,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為武漢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
實施質量強市戰略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是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內在需求。這些年通過實施質量振興戰略和開展質量提升工程,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顯著提升,經濟發展呈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同步協調的勢頭。
近兩年,武漢市政府多次就加強質量工作發文,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年定期聽取質量工作匯報,每年召開一次全市質量工作會。武漢市質量振興委員會領導、組織、協調作用充分發揮,13個行政區全部開展了“質量興區”活動。
武漢市委、市政府把品牌建設作為增強企業競爭力、提升產品質量形象、塑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手段。市長質量獎制度日趨完善,已進行了3屆評選,共有7家企業獲獎。另有5家企業獲湖北省長江質量獎,近200家企業導入了卓越績效標準。健全激勵機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率先實施名牌獎勵政策,僅近3年,已對名牌產品等的獎勵金額達5000多萬元。目前,該市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總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
在兩個安全監管上,該市已形成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責、相關部門共管理的工作格局,構建了市區兩級監管體系和監管網絡,并連年投入專項資金,建立完善了食品企業和特種設備監管系統,實現了電子動態監管。
武漢市將打假治劣工作納入了政府目標管理,公安、質監、工商、食藥、衛生、商務等部門通力合作,共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近年來,全市質量安全整體態勢平穩,未發生一起重大質量安全事故。
近3年,武漢市對中小企業開展質量管理知識免費培訓活動,有近萬名企業員工接受了培訓。同時,還組織了質量專家企業行和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成果交流展示等活動。目前,武漢市有200多家企業開展了QC小組活動,成立QC小組15000多個,有5000多個QC成果獲得國際、國家和省市的優秀成果獎。
當前,武漢市踏上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新征程。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提出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的新目標。對此,武漢市質監系統將圍繞大局,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制定質量發展綱要實施規劃,加快建立質量強市工作機制,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獻計出力、添磚加瓦。
實施標準戰略 推進質量強市
截至目前,210多項標準獲得武漢市政府資助獎勵1300多萬元,15項標準獲得國家標準創新貢獻獎,這是武漢市質監局堅持突出企業、突出產品標準、突出自主創新的原則,實現的標準戰略大發展。
指導高新企業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支持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開展“品牌示范區”建設,指導華中數控、華工激光和長飛光纖等高新企業單位主持制修訂國家標準15項、行業標準60余項。指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完成光電子信息產業國家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
今年,加大對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標準獎勵力度,支持22個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組和秘書處的設立工作。至此,提升了武漢市新興產業在國內的優勢地位,增強了高新技術在高端領域的“話語權”,促進了“武漢制造”向“武漢創造”的轉變。
成功申報梁子湖大河蟹、洪山菜薹、蔡甸蓮藕、漲渡湖黃顙魚、法泗大米、舒安藠頭、黃陂荊蜜、漢南甜玉米8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建設了17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8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6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已支持武漢市建成菜籃子相關標準化示范區(基地)30余個。
圍繞“兩型社會”建設,開展節能環保標準化工作。組織研制了《重點湖泊水域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工業廢水排放控制標準》等湖北省地方標準;指導制定了城市道路LED路燈照明設計、照明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扶持一批重點企業研制10項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
自武漢市獲批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以來,武漢市質監局積極開展旅游標準體系建設。現在,《城市旅游服務質量與評價規范》等6項旅游市技術規范,正在加緊制定。同時,全市已建成6個省級服務標準化示范基地。
構建產品質量監督和食品生產監管體系
近年來,武漢市質監部門突出關口前移、主動預防的方針,創新工作方法,深化監管措施,努力構建適應新形勢的產品質量監督和食品生產監管工作體系,取得一定成效。
圍繞關乎民生、節能減排、“三農”及弱勢群體相關產品、人身財產安全等產品,科學制定抽查計劃。全市產品及食品整體質量安全水平持續穩定好轉。
完善以風險監測、風險研判、風險預警、風險處置為主要內容的風險監管體系,修訂印發了《市質監系統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管理方案(草案)》和《武漢市生產環節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工作管理辦法》。
實行生產許可受理、審查、審批“三分離”和審批項目、審批依據、審批條件、受理單位、審批程序、審批期限、收費標準、審批效果“八公開”,規范辦事程序,公開承諾辦理流程和時限,制作了辦事指南一次性告知辦理流程和所需材料,規范檔案管理,市場準入工作呈現新面貌。
建立統一的質量安全誠信管理信息化系統、質量安全信用等級評價指標體系、企業質量安全信用評價機制和信息發布機制,引導企業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開展全市工業產品獲證企業分類監管評級,逐步將監管工作重心由監管企業的產品質量轉移到監管企業的生產行為上來,進一步規范監管行為,完善監管體系。
加大監督抽查力度,深化抽查工作內涵,提高監督抽查對發現質量問題、促進質量提升的有效性。
督促食品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大力開展食品安全整頓,嚴厲打擊濫用食品添加劑和使用非食用物質違法行為,深化對重點食品行業性整治。
強化打假扶優責任意識,切實發揮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作用。完善落實行政轄區執法打假責任制,建立完善責任落實、預警監控、快速反應、執法聯動的執法打假機制。
特設安全監察克難前行
認真組織,層層推進,全面開展安全風險排查整治。武漢市質監部門把質量安全風險排查作為提高工作執行力的有力抓手,共查找7大類、110個風險點,并對各風險點進行分級,制定并印發了《武漢市特種設備安全風險點匯總表》。通過風險排查工作的深入開展,風險意識大大增強,風險點認識更加全面,責任意識大大提高。
深入查違,鐵拳打非,舉一反三消除事故隱患。今年,武漢市質監部門舉一反三地開展了快開門式壓力容器、燙平機烘筒、雜物電梯、載貨升降機等專項整治,嚴查狠打,消除事故隱患。
武漢市質監部門開發的特種設備監察檢驗信息化系統,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特種設備的實時動態監管。近年來,又相繼開通特種設備網上行政審批,開發完善了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系統、氣瓶動態監管信息化系統、特種設備現場監察檢驗移動信息化辦公系統等。其中,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在網上申請辦理鍋爐壓力容器使用證、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在網上領取鍋爐壓力容器監督檢驗報告兩項業務屬全國首創。
武漢市質監部門依托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的優勢,實行監管與服務相結合,促進特種設備節能降耗。今年完成鍋爐節能服務326臺,電、扶梯節能服務120臺,實現節約標準煤10萬噸,節電30萬千瓦時。經考核推薦的3家鍋爐房,被授予全國“安全與節能管理標桿鍋爐房”稱號。
打造中部檢測平臺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武漢質監系統立足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著眼武漢、輻射華中,加快建設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計量檢定檢測、標準情報信息服務、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的公共檢測服務平臺。
目前,建成了武漢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基地、國家家用電器能效及安全和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8個項目,為打造中部地區公共檢測服務平臺提供了環境保障。
儀器設備檔次明顯提升,為打造中部地區公共檢測服務平臺提供了能力保障。
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提升公共檢測服務平臺的檢測能力。產品質量檢測項目和范圍比“十一五”時期提高了2倍,計量校準檢定項目大幅增加,特種設備監督檢驗能力全面提升,標準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公共檢測服務平臺的檢測服務能力提升到了新水平。
根據檢測技術的研發需求,不斷提升公共檢測服務平臺的科研能力。牽頭制定了“工業電熱裝置、紅外電熱裝置的試驗方法”等3項國際標準,自主研發的“橋式起重機虛擬操縱系統研究與開發”和“橋(門)式起重機作業人員仿真操作培訓考核專家系統”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耐硫化氫腐蝕的07Cr2AlMoRe鋼在壓力容器制造中的應用”等一批科技項目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并成功轉化為新技術和新產品。
食品檢驗
對天然氣加氣機進行檢定
夯實計量基礎 保障社會發展
關注民生訴求,構建計量誠信體系,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組織開展了“計量惠民”專項行動和“推進誠信計量、構建和諧城鄉”主題行動。自2007年始,對全市300家集貿市場的計量器具實施免費檢定;2011年,對全市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計量器具實施免費檢定。這些惠民措施,使計量工作做到為民所知、為民所用、為民所享。
加強誠信計量示范點建設。目前,示范點已經覆蓋眼鏡制配業、餐飲業、集貿市場、加油站和商場超市等民生領域,引導并培育了一批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范單位,初步建立起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基本框架的誠信計量體系。
加強計量監管,嚴格依法行政,市場計量秩序明顯好轉。
定期開展燃油加油站、出租車計價器、定量包裝商品、三農等領域的計量專項整治活動,對違法行為長期保持高壓態勢。全市民生領域計量器具周檢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電能表、水表、燃氣表實現安裝使用前100%受檢,出租車計價器、燃油加油機周檢率達98.5%,集貿市場衡器周檢率達95%,抽查的定量包裝商品合格率達91%以上。
以能源計量為抓手,服務節能減排,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推進能源計量服務工作,實施“五個一”工程。積極宣傳能源計量工作,免費培訓能源計量管理人員;組織對重點耗能企業開展監督檢查,督促企業按照國家要求配備能源計量器具,一級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達到100%。
加強對企業能源計量工作的分類指導和服務,組織專家進企調研,免費幫助企業開展能源審計活動。指導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計量合格確認。
加強自身建設,促進計量工作再上新臺階。
按照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標準,建設新的計量檢測基地,湖北省加氣機檢定中心、港口計量中心等掛牌成立;針對全市產業發展方向,新建一批計量標準,提高了檢定能力。嚴格管理計量檢定校準機構,規范檢測行為,提高檢測質量,增強計量技術機構的公信力。
拓寬工作思路,加強橫向協作。武漢質監系統與市發改委、工商、商務、衛生、公安交管等職能部門,廣泛開展合作。目前,多方共同打造了武漢城市圈計量合作平臺,建立“1+2”的工作溝通機制,使武漢市的計量工作輻射到“武漢城市圈”。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