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局長 郭利軍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加強與密切,航空器已成為交通出行的主要工具,隨之而來的是更加繁瑣復雜的航空器、人員申報信息錄入和統計。在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2009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事件后,利用電子信息化系統來實現快速、高效的航空器電子申報、空港旅客電子身份數據采集、存儲和信息化追溯查找,開展后期風險分析及對航空公司量化評級等工作,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目前,貨物檢疫、快件檢疫等領域均已實現電子申報、電子核查、電子監管等“三電工程”,確保了日常工作的電子化、信息化,整個檢驗檢疫業務流程和內部管理更加規范。鑒于此,山東檢驗檢疫系統各航空口岸積極探索,研制出一套更加科學、規范與便利的監管系統,改變過去手工錄入信息、手工核查復審、手工存儲追溯的落后操作狀況,避免因人工操作可能導致的差錯。
在梳理前期工作、完善電子申報和旅客電子身份數據采集處理系統,并進行信息化追溯查找、后期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我局提出了口岸旅客檢疫查驗現場電子監管系統的理論架構,共分五個子系統:一是入境航空器電子申報子系統。航空器到達前申報航空器基本情況。這樣可以將旅客信息提前導入空港旅客電子身份數據采集處理系統,最大限度地減輕工作人員多次重復輸入同樣信息,并提高信息的準確性。二是入境旅客電子身份數據采集處理子系統。力求實現健康申明卡上所需申報信息的自動可識別,將原有卡片的文字信息轉換成為電腦或系統可以自動識別的形式,例如采用答題卡等形式,從而實現對旅客數據的快速大批量處理和保存。三是入境旅客檢疫信息存儲子系統。將旅客入境視頻、圖像信息和電子化后的信息進行關聯,共同收錄于該系統中留存備查。四是后臺信息追溯查找和風險評級子系統。實現后臺數據分類、數據篩查、量化分級評分等功能,從而完成入出境檢疫查驗風險分析。五是航空器分類管理子系統。引入量化評分標準,制定適合各口岸的評分審查標準,實現將航空公司、進出境包機、各架次航班等分級分類管理。
筆者所在山東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是山東最大的空港口岸,業務量占山東空港口岸業務總量70%左右。2012年5月,青島機場局將該系統投入試運行,截至目前,共檢疫入境航空器3416架次,入境人員417526人次。
經系統培訓,目前各航空公司均能按時進行網上申報。系統試運行以來,顯示出一定優越性: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航空公司在辦公室內即可完成進出境航班信息申報,時間縮短為原先的六分之一。待系統正式運行之后,或將逐步取代原有的紙質申報材料,實現電子申報、旅客身份數據采集處理、集中審單快速驗放、篩查數據匯總和風險分級處理一體化,真正進入進出境航班申報電子化時代。二是強化了申報監管。檢驗檢疫部門只需進入該系統的管理客戶端,就可對所有申報進行查詢和管理,覆蓋面更廣,為規范化監管提供了方便。三是增強了信息查詢的可追溯性。通過在各出入境檢疫查驗崗設立節點電腦,實現與航空公司數據共享和同步,能夠提前獲知航班信息,了解乘客資訊。四是遇有疫病疫情等突發狀況,可通過系統提前知悉并采取應對措施,縮短人工流轉所需時間與手續,為有效妥善處置爭取時間。
自運行以來,該系統方便、快捷作用凸顯,得到各航空公司認可。今后,還將在申報數據符合性自動篩查、不合格申報退回重報、申報客戶端申報數據修改等方面逐步改進完善,使該系統真正成為科學、快捷、方便、有效的管理系統。
綜觀山東各空港口岸,日均出入境航班80余架次,人員8000余人次,日常檢疫查驗流程的每個環節都可納入系統進行電子化采集和處理。以青島空港口岸為例,青島機場邊防檢查站設有API系統,海關自2008年6月開始實行旅客艙單系統,均實現和航空公司的數據共享、信息共享,2009年1月海關通關管理系統的上線運行,實現了信息化申報和管理。為同步提升工作效率,空港各口岸實行電子檢疫處理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一步凸顯。
隨著出入境航空器和人員的與日俱增,空港口岸旅客檢疫查驗現場電子監管系統的研發應用,既是工作需要也是順應當前檢驗檢疫內部管理電子化、信息化的具體要求;既能規范檢驗檢疫流程,也能按照衛生監管要求,實現對航空公司的評價和分級管理;既能方便追溯,也能查詢統計動態信息,真正實現空港口岸快速的電子申報、電子檢疫、電子通關,在提升服務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更好地履行檢驗檢疫國門衛士的職能。
筆者認為,鑒于空港口岸旅客檢疫查驗現場電子監管系統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若能在全國空港人員、航空器和攜帶物檢疫查驗過程中推廣普及,將有效促進相關檢疫查驗工作的規范化、程序化;也可使各口岸之間、檢驗檢疫機關和機場公司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進一步加大檢驗檢疫機關執法把關力度!吨袊鴩T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