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檢驗檢疫局主動適應國境口岸現代化發展新形勢
確定關鍵控制點 采取重點控制措施
■孫 張 強 吳新華 施向軍
相關鏈接
張家港是我國重要的動植物產品出入境口岸之一,大豆、棉花、羊毛等大宗貨物年均進口量高達350萬噸,木材突破300萬立方米,涉及貨值近7億美元。隨著進口貨物的大幅增長,疫病疫情入侵風險也隨之加大。據張家港局統計,近3年來共在進口商品中檢出各類動植物疫病疫情820種、8萬種次,種次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上。其中,國內首次截獲長小蠹等有害生物16種,江蘇省內首次截獲六齒雙棘長蠹等有害生物3種。對此,江蘇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圍繞國家質檢總局“建設有中國特色動植物檢驗檢疫體系”的目標和江蘇檢驗檢疫局“打造五區筑強局”的要求,以“四維一體、垂直管理、縱橫聯控、技術引領、防御科學”為核心理念,以“提高質量安全水平、服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工作主線,在江蘇檢驗檢疫系統首批創建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樣板,主動探索新形勢下動植物檢驗檢疫體系建設新思路,努力實現動植檢工作的規范化、信息化和長效化,動植物疫病疫情檢出率連續多年列全省系統第一。
近日,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樣板”順利通過江蘇檢驗檢疫局驗收。
“張家港局的樣板建設為全省系統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和實證經驗。”江蘇檢驗檢疫局動植物檢疫監管處處長吳新華表示。
“我們建立健全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最終就是要圍繞實現‘查得出、防得好、控得住’的目的,始終不斷提高動植檢疫情檢出率,積極拓展動植檢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杜國興表示。
“我們將以創建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樣板為新的起點,大力推進口岸綜合能力建設,主動適應國境口岸現代化發展新形勢,履行好‘人民質檢,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局長韋鋒堅定地說。
“張家港在進境糧食檢驗檢疫監管方面所做的工作很有成效,確實具有示范和標桿作用,值得在全國進一步推廣。”國家質檢總局動植司副司長施宗偉給予高度評價。
四維一體:增強工作針對性
隨著業務量的不斷攀升,如何妥善解決一線檢驗檢疫監管能力與業務快速發展需要的關系、現代信息技術等科技成果與提高檢驗檢疫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關系、提高把關成效與促進特色業務持續健康發展關系日益成為擺在張家港動植檢人面前的嚴峻課題。
為此,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從人員梯隊、設施設備、工作機制、數字支持等四個方面入手,著重完善口岸軟硬件建設這一個基本條件,提高口岸檢驗檢疫基礎設施設備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提高依法把關、科學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進以最小的行政管理成本獲取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使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建設從創建伊始就明確了建設本質和行動方向。
張家港局將進口大豆、木材、羊毛等重點敏感產品作為切入點,在切入點產品或業務構建成熟的基礎上,推廣到動植檢各項業務,并提煉業務的共性元素。張家港局經常組織人員開展疫情截獲體會交流,并根據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有害生物的特點描繪了特殊的圖文“通緝令”,針對進口產品可能存在的疫情風險及時進行預警發布。
延伸閱讀
今年9月,張家港局檢驗檢疫人員在對一批進口原木實施現場檢疫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大家伙”,與常見的天牛相比,它的身材明顯魁梧。機警的檢驗檢疫人員立即“逮捕”了這名不速之客,經送實驗室初步鑒定為我國檢疫性有害生物白條天牛屬非中國種Batocera laena,后經國內專家復核確認,為國內首次截獲。該種天牛種類體型一般較大,主要為害闊葉樹木,是林業上的重要害蟲,目前在國內未見分布,主要分布在新幾內亞和阿魯群島、新不列顛和澳大利亞的昆士蘭等地區。
垂直管理:實現把關立體化
為提升新形勢下動植檢工作效率,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對動植檢業務實施垂直條線管理,歸口部門對全局動植檢崗位實施業務流程及異常情況處置指導和人員統籌調配,構筑以資深專家為引領、中青年技術骨干為主體的動植檢業務工作層級梯隊,加強對有害生物標本及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目前,張家港局從事動植檢業務的28名在崗人員分布在全局7個不同的部門,做到好鋼能及時用到刀刃上。
張家港局通過召開動植檢業務例會、開展集中查驗和應急處置演練、“理論+實驗室+現場”相結合的條線大練兵等方式提高動植檢工作的效率和規范化管理水平,每個季度由扎口部門對動植物檢疫相關崗位的工作檢查覆蓋一次,針對船舶檢疫等敏感崗位還組織專家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完善了檢疫流程和突發應急處置方案。
2012年初,面臨進口棉花快速增長的情況,張家港局組織植檢條線的骨干對來自印度、澳大利亞、巴西、美國的4批53個40英尺集裝箱的棉花實施了現場集中檢疫查驗,共檢出有害生物15種,并根據檢疫結果對可能存在的疫情風險進行了綜合分析,確定重點查驗的方向,取得了明顯成效。
延伸閱讀
3月9日,張家港局在對一批進口棉花實施現場檢疫查驗時,發現大量的皮蠹科害蟲,檢驗檢疫人員立即取樣送實驗室鑒定,初步判定為斑皮蠹屬,疑似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谷斑皮蠹,后經中國檢科院專家確認,該蟲就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危險的倉儲害蟲之一——谷斑皮蠹,這是張家港口岸首次在進口貨物中截獲該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在隨后的一個半月中,張家港局通過嚴格查驗、密切監管,又連續在進口印度棉花中截獲四批谷斑皮蠹、一批腎斑皮蠹和一批斑皮蠹屬(非中國種)等六批檢疫性有害生物,這也是張家港檢驗檢疫人在進境疫情防控戰線上打出的又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縱橫聯控:提高防控有效性
張家港局在碼頭、集裝箱堆場的明顯位置制作了統一的檢驗檢疫標識、標牌,并對查驗場地進行了區域化管理,查驗設施、檢疫處理設施、疫情監測點等一應俱全。各相關崗位均根據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建立了作業指導書和第三層次文件,根據風險分析的管理要求制定了崗位作業流程圖23份,并與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實施了對接,使各項防疫要求能融入企業的具體崗位管理中,更好地發揮效能。
同時,檢驗檢疫部門積極與地方政府、農林部門和進出境企業加強協作,每年制定疫病疫情監測計劃,通過大田踏查、燈光誘集等方法至少每年開展兩次對碼頭、查驗場及周邊區域的全面普查,還制定了進出境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指揮實施方案等7個應急預案,每年至少開展一次與動植檢業務相關的應急演練,提高了應對風險的處理能力。
延伸閱讀
2012年,江蘇首個進口糧食示范口岸在張家港建成,監督管理體系、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實驗室支撐體系、企業自檢自控體系、企業疫情防控體系等五大控制體系進一步規范了安全、高效的進口糧食直通式監管模式。通過了CNAS認證的企業預檢實驗室基本覆蓋了主要品質檢測項目,有效增強了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借鑒HACCP管理要求,對進境糧食加工及疫情防控的關鍵控制點實施重點監控,通過對糧食傳輸過程的風險識別,確定了卸載、倉儲、下腳料收集與處理、實驗室檢測等關鍵控制點,并采取重點防護等控制措施有效降低疫情傳播擴散的風險。
技術引領:加速工作現代化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緊緊抓住“數字動植檢”的實施機遇,立足國家材種鑒定與木材檢疫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將科技工作和信息化工作作為推動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加強現代化設施設備的投入,為每個崗位均配備了包括取制樣工具、樣品收集儲存工具、熏蒸氣體殘留檢測儀、照明和防護等輔助工具等在內的查驗工具箱,配備了移動式微電腦施藥器、電動超低容量噴霧器等28臺(套),在進境集裝箱碼頭還自主研發了大型通道式集裝箱消毒噴淋系統,實驗室配備了電子掃描電鏡等形態鑒定高精尖檢測儀器設備和遠程鑒定系統,用于有害生物超微結構特征識別研究和同步實時鑒定。視頻監控的全覆蓋、口岸裝卸數據的實時傳輸、數字鑒定標本和“國檢通”等信息化手段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進出口檢驗檢疫監管效率。
另一方面,張家港局大力加強科研人才的培養和“產、學、研”的應用,已有三人被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校聘為兼職教授,一人入選全國進出境植物有害生物昆蟲(林木害蟲)專業鑒定專家,一人獲得國家質檢總局中青年技術骨干,“一種用于木材檢疫中的白蟻檢疫誘捕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進口木材小蠹蟲鑒定圖譜》等專著順利出版,張家港局研制的“小楹白蟻檢疫鑒定方法”等8項國家或行業標準等為口岸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延伸閱讀
2012年10月,張家港局研制的《重要外來入侵生物檢疫防控與預警技術》榮獲中國植物保護領域國家級最高獎項——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科學研究類三等獎。評選結果認為:該項目的實施豐富和完善了進口大宗農林產品檢驗檢疫措施,在建立我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保護資源性農林產品安全進口、促進我國動植物及其產品出口、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產生極其顯著的社會與生態效益,推動與促進了我國對入侵物種區域控制技術的發展,豐富了入侵生物學的理論、技術與方法。
防御科學“實現監管長效性
自加壓力、見微知著。從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創建國門生物安全防御體系建設開始,他們的眼光就不僅僅只為了建立這一個橋頭堡。一方面,張家港局努力加強自身建設,把關能力不斷提升,通過定期對重點商品的質量分析和風險研判,扎實提高檢驗檢疫監管水平;另一方面,張家港局通過及時總結口岸一線的經驗做法,積極為上級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實證案例和可行性報告,多項創新舉措在全國系統得到了推廣。
近年來,針對進口木材攜帶大量有害生物的情況,張家港局妥善處置了無植檢證書的加拿大原木、木材中發現死鳥等事件,建立了集木材現場檢驗檢疫、檢疫處理為一體的整套監管體系,有效防止了林木有害生物隨進口木材傳入,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和貿易各方的合法權益,確保檢驗檢疫工作質量,為國家質檢總局出臺《關于加強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加強進口木材檢疫證書的確認和核查工作、加強進口木材的檢驗檢疫和處理工作、加強進口木材監督管理等措施提供了有力實證。
延伸閱讀
針對南非突發裂谷熱疫情后造成中方價值4000多萬美元的貨物滯留南非無法引進,企業將面臨重大經濟損失的情況,張家港局憑借張家港口岸業已建立的一流設施及嚴謹的防疫管理體系,一方面配合國家質檢總局動植司、江蘇檢驗檢疫局對進口南非羊毛進行風險評估、疫情考察,使南非最終制定新的衛生證書,恢復南非羊毛的對華貿易。另一方面,邀請江蘇檢驗檢疫系統動物檢疫和檢疫處理專家,共同對進口南非羊毛風險分析措施進行評估和完善,起草進口南非羊毛指定口岸和生產加工企業監管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進口南非羊毛檢疫處理風險防范方案,加強對進口南非羊毛的檢疫查驗和監管,為維護企業利益提供技術保障。與此同時,張家港局檢驗檢疫人員加班加點全身心撲在南非羊毛檢疫監管工作上,又好又快地完成了5700多噸進口南非羊毛的檢疫監管工作。《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