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出一片外貿田
——寧波寧海檢驗檢疫局多措施促外貿發展紀實
□ 蔣佳穎
“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這是黨的十八大對新形勢下經濟發展提出的要求。
今年以來,大多數企業主對外貿發展形勢持悲觀態度,很多企業認為,2012年的生意不好做,今年的目標就是不賠錢。面對經濟寒流,寧波寧海檢驗檢疫局黨組帶領全局干部職工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幫助轄區企業扭轉外貿困局,促進了外貿事業蓬勃發展。
重“規”更重“質”
寧海興達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運動杖,曾受困于歐盟出臺的REACH法規等技術壁壘。寧海局獲悉企業困難后,發揮信息、技術、管理優勢,定期給企業寄送實用性、針對性強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匯編,指導企業把好原輔料質量關。該局技術分中心與興達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創新檢企合作模式,給予企業技術指導、項目篩選、檢測快捷、費用減免的優惠措施。幫扶企業建立健全了供應鏈管理體系,實施供應商定期評定淘汰機制,嚴格控制源頭質量,助推運動杖新產品順利通過了國外GS專業產品安全認證。目前,興達公司已擁有各種實用性和外觀性專利30多項。其中,德國專利2項,另外有8項還在審批中,成為國內擁有專利最多的運動杖企業。這也是興達公司能成為2014年冬奧會產品供應商的真正原因。
針對各國越來越多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寧海局切實發揮在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方面的獨特作用,調動檢測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企業免費提供標準信息查詢、咨詢服務。該局充分發揮檢驗檢疫專業人員、技術、實驗室優勢,建設并完善寧海出口產品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質量提升。
“在檢驗檢疫部門的幫助下,興達公司以質量贏得了發展空間。”興達公司品質部經理盧紹軍說。
扶“大”不忘“小”
2011年下半年以來,寧海中小微企業受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成本明顯上漲、訂單量減少以及資金鏈緊張等困擾,正處在“溫水煮蛙”的艱難境地。
當前,小微企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是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必然出現的“陣痛”,也是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倒逼”壓力。看清形勢的寧海局,把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機遇,以宣傳《質量發展綱要》為契機,堅持以質量發展帶動企業效益增長,鼓勵企業走可持續科學發展道路,幫助企業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該局加大質量安全風險的排查整治力度,強化質量品牌建設,大力支持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深入推進文具示范區建設。同時,不斷優化出口產業結構,文具、汽配、燈具、五金工具、電子電器、模具六大特色產業優勢得到持續提升。此外,外貿龍頭企業也在茁壯成長,中小外貿企業遍地開花。2002年,該局轄區擁有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僅有121家,而到了2011年底,這個數字已經增至588家;全縣年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由兩家增至21家。
寧波吉德電器有限公司是中國家用電器“十大品牌”之一。該公司的發展歷程是寧海600多家外貿企業的真實寫照。該公司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期間,避開北美、歐盟等市場,將產品投向東南亞、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憑借優質的產品質量贏得客戶訂單,確保了公司銷售處于增長態勢。今年1月至10月,該公司進出口總額達2192.05萬美元,同比增長了318.8%,其中出口1793.22萬美元。這些喜人的數據背后是寧海局積極宣傳自由貿易區政策,把關產品質量,提升物流速度的成果。
增“惠”不減“速”
寧海局建立了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出口商品檢驗監管機制,引入企業及產品風險等級和誠信管理等理念,提高出口商品檢驗檢疫效率。對工業品全面推行“三管理”監管模式,通關速度明顯加快,企業倉儲壓力獲得釋放。
“我們生產的蠟筆品質好,很多國外客戶指定采購我們單位的產品,但因為批次多、數量少的問題導致報檢攔截較多,影響了出貨速度。現在企業被檢驗檢疫部門評為二類企業,出貨速度快了,客戶滿意度高了。”寧海縣光瑞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李秀娟道出了“三管理”的好處。
寧海局圍繞“優、先、減、促、快、幫”,有針對性地向轄區內小微企業宣傳《幫扶中小出口企業十二項舉措》等相關優惠政策。今年前10個月,該局共簽發各類優惠原產地證書8983份,貨值27708.66萬美元,按平均減免關稅5%計算,轄區內出口企業累計可享受國外關稅優惠近1400萬美元。同時,寧海局積極落實免收第四季度出入境檢驗檢疫費相關政策,僅10月就為轄區企業減免70多萬元。此外,通過分類管理、電子監管、綠色通道等檢驗監管模式的實施,使檢驗周期從原來的3至5天縮短為0.5天,大大提高了寧海地區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外貿的穩定增長,關乎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寧海局憑著創新求實的精神,在各項通關便利政策的灌溉下“種”出一片外貿田。《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