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出特色 管住風險
——深圳檢驗檢疫局積極探索風險管理模式有成效
□ 張 沖
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社會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深圳檢驗檢疫局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將風險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術自覺滲透到日常工作中,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檢驗檢疫風險管理模式,增強了檢驗檢疫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有的放矢監測風險
近年來,深圳局上下齊動員,致力于開展進出口產品風險管理工作,出臺了《深圳地區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風險分析管理辦法》,明確風險分析工作的整體運行架構及對象、方法、程序等。在此基礎上,深圳局逐步形成了與產品檢驗檢疫風險相關的人力、技術、資金等保障制度,建立協調統一的風險管理機制。今年2月,《關于加強行政執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實施方案》出臺,從行政執法權力規范運行入手,利用兩年時間基本建立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依法清理出行政執法職權1257項,繪制權力運行流程圖1256個。實施《業務工作質量檢查管理辦法(試行)》,將工作質量檢查常態化、規范化、精細化。
科學分類研判風險
經過多年實踐,深圳局目前已確定了各類工業產品的風險評估模型,通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風險評價方法,對產品的固有風險、質量數據和風險相關的敏感因子進行風險研判。
今年,深圳局組織專家制定了《2012年深圳地區進出口產品風險管理目錄》,涵蓋399種出口產品和158種進口產品,明確產品風險等級、管理規則以及重點檢測項目,指導一線工作人員實施檢驗檢疫。并通過定期開展后評估工作來動態調整產品風險等級、重點檢驗項目和抽送檢頻次,確保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同時,根據日常監管情況、實驗室檢測情況,對進出口服裝、出口鞋類、出口木家具、進出口電池燈產品的重點檢測項目以及風險等級、抽送檢頻率進行了調整。
利用自身開發的風險評估分類管理系統,深圳局對進口機電產品分類檢驗監督管理進行實踐,這是該局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又一次大膽嘗試。在風險系統中建立貨物的風險評價準則,建立以進口收貨人信用分類和產品風險分級有機結合的進口機電產品分類管理,減少了人為判定產品風險的勞動量。
有機融合嚴控風險
風險管理的目的并不在管理本身,而是運用風險管理的理念,更好地指導檢驗檢疫業務開展,確保既要“管得住”,又要“管得好”。為此,深圳局加大了創新力度。
深圳局將風險管理和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兩項工作進行有機融合。以《風險管理原則和指南》為基礎,重新設計深圳局質量管理體系框架,將風險管理流程嵌入質量管理體系框架,將風險管理原則、術語和定義、框架圖引入質量手冊。將風險管理的原則和質量管理方法融合,在制定質量方針時考慮風險要求,在業務作業指導書中規定風險管理要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該局運用風險管理工具對過程不確定性進行管理,使目標盡可能得到實現。同時,通過質量管理體系系統地控制相關過程或活動,將影響質量管理的技術、管理、人員和資源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從而用最少的資源和最低的成本實現管理質量方針和目標,顯著提高風險管理工作效能。
深圳局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斷豐富風險管理內涵與外緣。該局將深圳地區全部類型的進出口企業信息均納入誠信系統,并不斷加強與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場監管局、公安局、國稅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探索建立了外貿企業誠信聯動機制,共同建設深圳市對外貿易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了跨部門信息互動與共享。此外,該局還利用自身研發的電子監察系統打造開放式的電子監察平臺,把廉政風險點納入到電子監察范圍,實現對權力運行各環節的監督和防范作用。
風險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目前,深圳局依然在風險管理的探索之路上奮斗,不斷改進風險管理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努力讓具有深圳檢驗檢疫特色的風險管理模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