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勝軍 趙潔 陳陽
由上海檢驗檢疫局牽頭完成的國家質檢總局科研項目《高效自動棉花計重抽樣系統的研制及示范基地的建設》,標志著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棉花自動動態計重取樣設備誕生,這是國家質檢總局在紡織原料檢測工作中的一項重大革新——
陰雨綿綿,寒風凜冽,刺骨的寒風吹得臉頰生疼。等候在港口查驗一線的錢師傅和他的11名同事,迎來了一批新進境的棉花。為給棉花重量和品質把好第一道關,他們要將進境棉花包包過磅并且手工進入棉包內部一定的深度進行取樣。錢師傅介紹說,“12人,兩部吊車同時工作,一批棉花3000包,最快也要連續工作3天才能完成。”
而這一切,如今有望成為照片記錄里的“舊回憶”。改寫歷史的,正是由上海檢驗檢疫局牽頭的國家質檢總局科研項目《高效自動棉花計重抽樣系統的研制及示范基地的建設》。
傳統的人工方式進行棉花現場檢驗
破困
原來,觀摩一次進境棉花計重和取樣的現場檢驗也是一件“苦差事”——穿著多厚的羽絨服,港口上刺骨的寒風都能像小針一樣密密地扎進皮膚。棉花進境后,以一批3000包為例,12個人分3天進行,每天要連續8個小時以上的現場操作才能完成。
對于日復一日在一線進行計重和抽樣的檢驗人員來說,著實不易。更不易的,還在于傳統的計重采用的是“過磅”的方式,人工搬運加人工計磅。
這些極其傳統的全人工方式與大批量進境堆積如山的進境棉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錢師傅說,由于人手緊、效率低,經常出現流程排不過來的情況。
棉花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屬于大宗原料商品。作為世界紡織加工業的龍頭,我國對棉花的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需從國外進口棉花約300萬噸以填補缺口。檢驗檢疫部門的棉花檢驗證書是中外棉花貿易結算的依據,因此進境棉花的重量和品質的驗收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棉花實驗室檢驗技術和檢測方法的改革和發展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其重量檢驗和抽樣現場工作方式卻始終沒有改變。這樣的工作方式需要的勞動力多、強度大,尤其是當棉花進口量大的季節,繁重的重量檢驗和取樣過程給檢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延誤索賠的問題時有發生。此外,要人工記錄和分析大量的數據,取樣過程也無法嚴格控制,給檢驗工作的質量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各個口岸一線棉花檢驗的實際工作中,這一直都是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
使用棉花自動動態計重和取樣設備對進口棉花進行現場檢驗
解題
為了解決進口棉花現場檢驗的難題,2011年初,上海檢驗檢疫局局長徐金記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質檢總局科研項目《高效自動棉花計重抽樣系統的研制及示范基地的建設》。說起項目的研究方向,徐金記局長表示,要從如何減少勞動力、保證質量、提高效率這些方面入手,用自動化的設備實現檢得準、檢得快!
項目組在赴多家倉庫現場實地調研之后,形成了棉花計重和取樣設備的初步設計方案。面對最初的定位設計,有著長期豐富棉花檢驗經驗的上海檢驗檢疫局原材料中心副主任唐敏峰說:“長久以來都是由人工將棉包推到磅秤上進行靜態稱重,如果我們能實現動態稱重,這將是一個多大的改變?”
于是項目組開始查閱資料、修改設計、潛心專研,雖然動態稱重技術在其他領域也有應用,然而如何將這個技術應用到進口棉花檢驗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經過不斷的實踐,項目組在保證數據準確度的前提下,將靜態稱重轉變為動態稱重,動態電子稱重裝置在運送棉包的同時完成稱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動態稱重技術的解決,給項目組鼓舞了士氣。但對于一線的檢驗工作來講,最為耗時耗力的是棉花的抽樣工作。一個棉包,每根打包帶承受的拉力高達0.8~1噸,憑借人力很難取出棉樣。美國的棉花取樣工作是機械半自動式完成的,但是也只適用于具有統一棉包規格的美棉,而且美國的設備無法去除棉包外包裝材料、打包帶和表層棉花,這樣的設計根本無法應用于我國具有不同規格的進口棉花檢驗。對于完全的技術空白,項目組并沒有氣餒,而是集思廣益,在認真研究各國棉包特點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形成了構思獨特的圓形切割式取樣設計方案。棉花取樣機械手中的取樣刀和棉樣爪的巧妙配合,能夠實現全自動完成“去棉皮”和“取棉樣”兩個關鍵步驟,設備的整塊取樣方式,保證了樣品自然形態的穩定,所取樣品平整、規范,滿足檢驗標準技術要求。
國家質檢總局棉花技術組組長高友軍說:“這個棉花取樣技術切實解決了樣品的代表性問題,是一項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
檢驗人員操作自動棉花動態計重和取樣設備軟件系統
創新
創新的思路火花在這一項目中隨處可見。項目組在整套設備的設計中采用了“疊式進樣”的方式,計重和取樣兩個模塊可同時工作,在進行重量檢驗的同時又可以完成取樣,由此每小時可完成600~900包棉花的現場檢驗,效率是人工方式的5倍以上。
在項目組的創意下,進境棉花還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設備的控制系統功能齊全,能管理棉包信息、自動存儲和處理檢驗數據、打印條碼標簽以及進行遠程數據傳輸,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得棉花檢驗數據的溯源性成為了可能。有了“身份證”,隨時隨地可以查詢,而且時效性高,能夠最大限度地為進口棉花的索賠爭取時間,為下一步實現進口棉花現場電子監管奠定了基礎。看到新成果的誕生,錢師傅激動地說:“一批3000包的棉花不到1天就完成了,而且是全自動的,在我退休之前這塊心病也算是去了。”
鏈 接>>
項目研發團隊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棉花自動動態計重取樣設備,并按期保質完成各項研發任務,順利通過了技術鑒定。
系統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填寫的意見是:“滿足技術指標,填補了國際空白,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我國進口棉花檢驗技術發展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