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黎晴
“德山的酒,陬市的糖”——陬市的桂花糖是湖南常德蜚聲古今的傳統食品,食之香甜爽口,酥脆化渣,既有酥糖的甜蜜,又有桂花的芬芳。
陬市是桃源縣的商業重鎮,位于沅水下游,與孤峰自聳出層巒,水落平江第一關的河洑山上下相對,與“春來花黃天無色,秋歸棉白地披紗”的木塘垸鄉隔河相望。當地特產——桃花源牌桂花糖,昔稱“陬市餳糖”,以其工藝精巧,造型獨特,色澤麻黃光亮,常食還有止咳嗽、補虛冷、益氣力、行風氣、通血脈、潤肌肉、健脾胃等特點而久享盛譽。
陬市桂花糖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飴糖演變而來。飴糖以油黏大米(煎制)為主要原料,以谷芽為糖化劑制成的糖漿,又叫“糖稀”,也稱“挽手糖”。方言稱飴糖為“長皇”。《楚辭·招魂》有“粔籹密餌,有長皇兮”句。陬市土地肥沃,糧食充裕,民間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做飴糖自食。從土地巷到觀音橋,從鰱魚口到孔家河,到處飄蕩著飴糖的甜香氣味,一年四季,垂髫少兒仿佛逢年過節似的,快樂的表情與馥郁的糖香交織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熱騰騰香飄飄的市井圖。有的將飴糖用手扯成白而疏松的糖塊,挑著籮筐挨門串戶,敲打叫賣,曰“打白糖”;有的則將打白糖的造型改成筆桿狀,稱“筆桿糖”;有的還在糖坯中放置木棍,使糖條中心有較規則的兩頭透亮的通氣孔,形如圓管,號“管子糖”……
管子糖便是桂花糖的雛形,但沒有桂花的芳香,糖芯沒有甜味,也沒有桂花糖的酥脆。待到清咸豐年間,陬市作坊一孔姓糕點師傅隨木商放排到金陵,聞到商鋪里的糕點散發桂花的氣息,頓生靈感,便在芝麻管子糖的空心加添桂花粉末,咬一口齒頰留香,糖芯咀嚼一番還是硬邦邦的。不久,他再赴三吳取經,通過日夜研制,最終摸索出在圓梗內填充白砂糖、蜜桂花、香元條和麻蓉等糖飴,使之麻香而兼有果味,從而真正開始了桂花糖生產的歷史。清末,陬市桂花糖曾作為貢品進宮并列為“佳品”,之后名聲大噪。民國時期,陬市桂花糖在包裝上采用木版印刷的豬血皮紙密封放入竹簍,每簍1500克或2500克,具有貯存、運輸、攜帶、饋贈均為方便等特點,并與洋貨媲美,有“洋糖”之稱。產品隨著帆船竹筏和木排的飄搖,遠銷武漢、南京、上海、北京、廣州等都會。
近年來,工人師傅在遵循“人適其精,糧適其新,物適其潔,火適其宜”的傳統技術上,將桂花糖的生產工藝推陳出新,采用蒸氣煮糖、機械扯糖,電力加熱拉條、電刀斷支等新工藝,使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被譽為色、香、味、形“四絕”的湖南名優特食品,深受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