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打“預防針”
——山東省沂水縣特種設備監管早介入早服務舉措采訪記
□ 本報記者 朱祝何
“俺干安全工作6年了,這兩年轉來負責特種設備安全,說實話,質監部門的服務讓人感動。”2月4日,山東泓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科科長劉永濤操著一口沂水方言,指著廠區3個盛裝氣體的大型壓力容器,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一旦特種設備方面法規政策有變動,質監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通知他們,有時會親自送來通知,然后留下一句“很忙”就走了。
有一件事,雖然過去了近1年時間,但仍深深印在劉永濤腦中。2012年3月,企業上工業氣體分裝項目時,涉及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培訓,需要及時辦理相關證件,時間很緊。沂水縣質監局獲悉此事后,親自上門溝通,專門聘請專業老師給企業人員單獨授課,幫助企業學員順利考取相關作業證件,保證了項目及時順利投產。“這一點上感覺服務非常好,印象深刻。”他說。
劉永濤所在的企業,只是沂水廬山化工園區的一個縮影。而其所說的服務,也只是沂水縣質監局轉變企業服務方式的“冰山一角”。
從2012年開始,沂水縣特種設備監管工作出現了新情況,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千億級廬山化工園區的目標,特種設備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以其中一個大型企業為例,光壓力容器就有300多臺,壓力管道上萬米。用沂水縣質監局分管特種設備的局領導孫洪濤的話說就是:“數不勝數,當時感覺工作壓力非常大。”原因在于當時園區內的一些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其安全生產的風險意識不夠,特種設備監管工作面臨著非常被動的局面。
面對此情況,沂水縣質監局創新出劉永濤口中的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新方法:“預防針式”保姆服務,即變事后處罰為提前介入打“預防針”,變被動監管為主動靠上,提供“保姆式”服務。“改變過去那種查、罰的監管模式,就像建一個大樓,發現打地基時有非法安裝的情況了,就得抓緊讓他們停下來。咱這個舉措等于在企業打地基前,一開始就介入,進行規范。”對于這種新方法,孫洪濤這樣形容。為了有效落實這種監管新方法,沂水縣質監局推出了多項舉措,踐行“預防針式”保姆服務。
額定起重量小于1噸的起重機算不算特種設備?特種設備安裝、操作、注冊登記,具體該如何進行?面對此類問題,不少特種設備使用企業都弄不明白。為此,沂水縣質監局專門制作了特種設備溫馨服務卡,提前送到企業中去,將特種設備使用的具體要求告知企業。
怎么提前給企業打“預防針”?沒有具體的抓手不行。孫洪濤說,質監局積極向縣政府爭取支持,成了廬山工業園區落地大項目評審組成員。評審時,通過企業設備列表,質監局告知企業關于特種設備的范疇,并對其安裝、使用提出建議,保證企業投產之前就做好特種設備相關工作,提前打好“預防針”,免除事后處罰與整治帶來的各種損失。
另外,在企業項目土建開始時,沂水縣質監局會及時聯合廬山化工園區服務局,不定期到企業進行幫扶,不時開展摸底排查。一旦特種設備進廠,就主動靠上,提前做好安裝、操作、注冊登記、定期檢驗、安全管理等“保姆式”一站服務工作。
說到“預防針”式保姆服務工作的成效,沂水縣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副科長張勝波眼睛一亮,興奮地舉例說,廬山化工園區有一個道一石化公司,當時5個月建成投產,可謂創造了“沂水速度”。而其中,特種設備的手續辦理也很到位、很迅速。當時該公司的80多臺壓力容器辦理使用登記證時,縣質監局安排專人,1天之內完成注冊登記,3天內辦理完使用登記證,也創造了當地一個速度標桿。
特種設備的安全,除與設備本身的安全相關外,也與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密不可分。在狠抓特種設備人員的培訓工作方面,沂水縣質監局也踐行著“保姆式”服務。
采訪時,記者在該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一份總結資料上看到,2012年全年,共舉辦鍋爐、起重機械、大型游樂設施、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10期培訓班,累計培訓人員1000余人。每次舉辦培訓班前,工作人員都要根據動態監管系統上的信息,像“保姆”一樣向需要參加培訓的企業逐個下達培訓通知,督促企業及時報名參加培訓。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