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出新天地
——福建檢驗檢疫局推行木質包裝檢疫監管新模式
本報通訊員 李永東 楊曉翔 林金成
木質包裝是國際貿易常用包裝形式,也是有害生物傳播的重要載體。福建檢驗檢疫局在出境木質包裝除害處理及檢疫監管工作中,針對轄區木質包裝除害處理行業存在惡性競爭和違規操作的現象,在全國系統率先推行出境木質包裝檢疫監管新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成效。
“包”出新效益
蛇年春節前夕,閩清縣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向福建局發來一封感謝信,感謝該局實施的木質包裝熱處理模式改革,成功解決了困擾閩清陶瓷企業的大問題,每年可為企業節省出口成本近2000萬元,創造了新的效益。
事情還得從2011年的一封告急信說起。那是福建省閩清縣政府專函,商請福建局派駐技術機構開展木包裝除害處理服務。閩清縣被譽為“東南瓷都”,閩清人曾經自豪地說,世界上有電燈的地方,就有閩清的電瓷產品。隨著電瓷產品擴大出口,木質包裝使用量逐年遞增,木質包裝的熱處理費用占出口成本的比例逐漸變大。自豪的閩清人遇到了發展的新難題。在當時,由于部分地區木質包裝處理形成價格壟斷,一個貨柜的產品僅木質包裝成本就高達400元。
“木質包裝熱處理是確保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的必要措施,決不能讓這一關口變成瓶頸!”福建局下定決心進行技術革新,委派15名技術人員長期駐扎在閩清縣,開始了一場木質包裝熱處理業界“標本兼治”的行動。
2012年5月,經過幾個月攻堅克難,福建局指導閩清縣新東方陶瓷公司建設了一座利用陶瓷窯爐尾氣余熱加工熱處理木質包裝的檢疫除害處理窯。經過調試運行取得成功,隨后又在該縣推廣建設5家熱處理企業。由于引入競爭機制,打破了熱處理企業區域壟斷局面,使木質包裝熱處理價格回歸合理價位,閩清地區的熱處理價格由原來每柜400元降至200元。同時,出境貨物木質包裝熱處理行業之前的惡性競爭和違規操作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包”出新模式
2011年底以來,福建局在充分調研和論證基礎上,推行以“檢疫處理與技術驗證和標識加施相分離”為核心的出境貨物木質包裝檢疫監管新模式。該模式以“技術介入、強化驗證,防偽打假、存優去劣,適度調控、集中管理”為抓手,以“技術革新”為推手,以“技術服務”為平臺,以“強化監管”為手段,把“熱處理行為”與“效果檢查驗證和標識加施行為”分離,按照“成熟一個地區,推進一個地區”原則穩步推進。
新模式強化對企業熱處理產能核定、數量核銷、技術驗證、標識管理、口岸核查等重點環節管理,實現“閉環”監管,增強了監管有效性,提升了行政效能。通關技術接入,對除害處理過程及其產品進行合格評定和技術驗證,提升木質包裝除害處理的有效性。通過強化口岸核查效能,減少了出境貨物木質包裝逃漏檢情況;通過扶持重質量、善管理、講誠信的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行業整體素質提升;通過一號多廠、統一管控IPPC標識烙印,統一監督標識加施,統一防偽信息數據管理,促進出境木質包裝的集中有效管理。
據統計,僅福州馬尾口岸,2012年下半年在新模式推行后,查獲違規木質包裝的批次和箱數就比新模式推行上半年分別下降了3.25和4.98個百分點。
“包”出新增長
通過監管模式改革,支持陶瓷企業自行建立熱處理設施,結合節能減排,福建提出熱處理技術革新的大膽建議,從傳統的使用木材、燃油、煤炭等燃料進行熱處理,改為利用陶瓷生產過程中的廢氣余熱進行熱處理,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了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再利用,整個熱處理過程不用再消耗任何燃料,有效提升產業效益,形成良好的生態效益。
新模式彰顯經濟社會效益,帶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促進出口產品高效通關,獲得地方政府和出口企業一致支持。競爭機制的引進,有效打破行業壟斷局面,提升了出口企業經濟效益。在陶瓷企業集中的閩清地區,2012年推廣新研發的技術后,出口企業降低熱處理成本50%以上,每年節省燃料成本1500萬元以上。在國際外貿的嚴峻形勢下,閩清電瓷產品備受國外客戶青睞,實現了逆市增長,2012年該縣陶瓷企業的出口額比上一年增長了14%。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