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危險雷區”成為平安坦途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檢驗檢疫局加強危險化學品包裝監管側記
□ 趙洪剛
在北京六環以外,散布著40多家出口危險化學品及包裝生產企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檢驗檢疫局(簡稱開發區局)承擔著對這些企業的監管職責。去年,開發區局對539批、42萬余件出口危險化學品包裝實施了嚴格的檢驗監管,共查獲不合格產品4批、262件,為北京地區擰緊了“安全栓”。
丙烯酸、電石、超氧化鉀、四氯化鍺……當這些拗口的化學名詞與首善之區聯系在一起時,檢驗檢驗人確保危險化學品包裝檢驗監管安全的作用一下子就凸顯了出來。
“我們的工作就是跟‘安全雷區’打交道,決不能出任何差池,容不得半點兒懈怠。”開發區局包裝科科長王丹這樣定位他們的工作。
近年來,北京檢驗檢疫局一直把加強危化檢驗監管作為政治任務緊抓不放。在北京局的指導下,開發區局探索完善了“全程跟蹤控制+企業自檢自查+部門互通聯動+追溯驗收放行”檢驗監管新模式,指導企業持續改進質量體系,自覺加強源頭管理,打好包裝質量安全主動仗。同時,借助包裝業務集中管理優勢,牽頭構筑了進出口危化包裝檢驗監管聯合防控體系。
2012年5月,首都機場口岸進口的一批環氧樹酯包裝出現破損情況。開發區局積極提供技術服務,指導口岸查驗部門為貨物加裝救護包裝,實施了無害化處理。從首都機場到生產目的地,這批危險化學品未發生泄漏等安全事故。
北京欣奕博瑞化工廠是一家專業生產加工電石的企業。去年,該企業出口電石近4萬噸,占到北京地區出口危險化學品總量的93%。然而,就在一年前,這家企業卻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一直處于瀕臨停產的尷尬境地。
企業的困難就是努力的方向。開發區局調整工作方案,迅速將工作關口前移。結合新危化管理條例實施,指導該企業及時添置了鋁合金頂棚等防護設施,進一步完善了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在該局的精心幫扶下,電石加工包裝出口從此打破僵局,重現生機。
既告訴“為什么”、“做什么”,又指導“做到哪”、“怎么做”。越來越多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與開發區局建立了緊密的工作關系,很多人都說,開發區局的服務舉措緊接地氣、實在管用。
同時,開發區局專門印發了檢驗監管宣傳手冊和報檢須知等材料,并分發給各生產和代理企業,讓他們做到一冊在手,心中有數。此外,該局還專門組織召開政策培訓會,幫助企業掌握基礎知識,把握規定要求,提高以我為主抓好安全管理體系落實的自覺主動性。該局經常派人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專題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的管理現狀、現實困難和實際需求,并以座談會商、研討交流等形式搞會診、開方子,指導企業查缺補漏,改進工作。
打鐵還須自身硬。2012年5月開始,全國質檢系統危險化學品及包裝檢驗資質考核拉開帷幕。當年,開發區局參考的11人全部達到持證上崗檢驗要求。其中,1人取得北京局第一名好成績,王丹還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危險化學品及包裝檢驗監管培訓師資資格。
精雕細琢練內功,沙場點兵強者勝。為鍛煉一支北京地區危險化學品包裝檢驗監管的人才方陣,開發區局提前開展新增法檢目錄技術標準研究,重新規范工作流程。在此基礎上,該局扎實組織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和練兵活動,督促干部職工從實戰著手、練履職抓手、當行家里手,著力增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履職能力,開發區局大力提倡科研之風,鼓勵檢驗檢疫人員參與科研治標。包裝科積極參加國家質檢總局危險化學品檢驗規程類標準編制,主持起草的《進出口危險化學品檢驗規程氧化劑基本要求》和《進出口危險化學品檢驗規程有機過氧化物基本要求》兩項行業標準已于2012年6月1日起實施。
讓“危險雷區”成為平安坦途,為“首善之區”增加安全砝碼,在促進北京地區進出口危險化學品外貿穩定增長、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開發區檢驗檢疫人正邁開雙腳,砥礪前行……
《中國國門時報》